第39页

那个时候,以此为荣的杨家庄人早就忘了纪墨其实还是个外来户,都当自家的孩子一样看待。

后来纪墨又寻回来了自家姐姐,还把姐姐的弟弟当亲生的抚养,把这孩子送去学习,养着他出息,连自己成家都顾不得。

村子里不知道多少人都私下里说是纪墨的姐姐拖累了他,不知道有多少人暗自惋惜,然而,纪墨人前人后,从没说过他姐姐一句不好的,连那个孩子,也疼爱犹如亲生。

这都是近在眼前的事情,远一点儿的,就是那王庄王师傅的事情,大家也都是听说过的,若不是纪墨,那王师傅怕是早就熬不过那场大病了,这一对儿忘年交,传出去谁不翘着大拇指夸赞呐,是个有情有义的。

纪墨那样年轻,一辈子本来还有很长,也许未来的哪一天,他的作为就对不上这份名声了,人们也不会再这样念着他,但,他死得太早了,让这份名声愈发纯白无瑕。

古人都讲究盖棺定论,纪墨去了,他的这一生也画上了一个还算圆满的句号。

杨家庄的人都来参加了纪墨的葬礼,连寺里的大和尚,接到消息之后也亲自过来念了一段往生经,希望纪墨来世去个好人家。

“本来以为我是要走在前头的,哪里想到……”

大和尚面对杨枭轻叹,杨枭好歹也曾做过几年的俗家弟子,比之旁人要亲近一些,他便问到纪墨临终之事,杨枭在外人面前还有几分伶俐口舌,面对这等亲近之人,立马拙嘴笨舌,还不如外间的纪三姐哭喊声中说出的那些更为动人。

纪三姐没什么文化,对纪墨之前说的那些“五十年”“一百年”什么的,都没怎么记得,哀嚎大哭声之中夹杂着怨骂,却是说纪墨梦中看了天机,损了寿数,这才无疾而终。

年纪轻轻,无疾而终,本来就有着某种神秘色彩,在经过了纪三姐的理解转达之后,“梦而知寿”的说法传出去,愈发让纪墨这个普通的扎纸匠有了几分声名广播,不知不觉,就有了纸人纪的名声,也是流传的时候为了方便好说而来。

说来也是可笑,纪墨生前所做纸人繁多,价钱并不如何高,倒是死了之后,有人引以为奇,大老远特地来买他生前制作的纸人。

其中有一位就姓李,行商出身,正是听闻纸人纪好大名声,这才从外地而来,特要买一对儿纸人,为老太爷陪葬。

“也是赶巧了,正好家中办事儿,听了这名声,总也希望老爷子在地下也有个好使唤的伴着,这孝子做出来的纸人,想必也懂得个孝顺之意,能让老爷子地下顺心,就最好了。”

李家的下人极会说话,面对刚刚办过丧事的众人,一番话说得不得不让人感慨是一桩缘分了,纸人不比别的,本来就不能收藏,买了只能自用,还要马上用,若是不正赶上了,哪家会要这个呢?

另两家本是预备棺木一样想着稍稍提前准备一二,碰上这等正刚好要用的,就不好争了。

李家给的价钱本来就高,看着周围人侧目,那下人脸上就有些傲然之色,显然对自家的财大气粗很有体会,也乐于展现出来让旁人体会一二。

正在室内说话的大和尚和杨枭听到动静走出去,看到的就是这一幕,车马停在院外,那穿戴比大部分村民还显整齐的年轻下人,站在车马之前,连院门都不进,在外头就已经财大欺人,叫出价钱来让旁人望而却步了。

大和尚本能地皱眉,不是太喜欢这种人,却也只是念了一声“阿弥陀佛”,慈眉善目,全无他话。

“你说你家姓李?”

杨枭问了一声。

“是,正是李家。”

下人挺起了胸膛,一身黑衣颇显精神。

被围在一众妇女中间的纪三姐全无主意,哭红了的眼抬起,看向儿子,杨枭不负所望,直接同意了这桩买卖。

钱货两讫,那李家下人把临时凑出来的一对儿纸人小心搬上了马车,还赞了一句:“看着的确是精致!”

杨枭接过钱袋,数都没数,看着那马车远去,在院中一片嗡嗡声中,又把大和尚请入室内,说了纪墨临终之言,算是解释了刚才那“见钱眼开”的迫切积极。

大和尚闻言,沉吟不语,又为纪墨念了一段经文,这才离开。

当天晚上,杨枭悄悄带着锄头去挖开了纪墨的坟,悄然点火,如他心愿烧做一片灰尘,也不另外扬洒,重新填了坟头,又加了几捧土作罢。

纪三姐在家中焦急等着,看到杨枭回来冲他点头,这才松了一口气:“你这个舅舅,真是个脑子不清楚的,这是什么仇什么怨,非要人把他烧成了灰,莫不是前世仇家非要害了自家名声,弄的这一出,这叫什么事儿啊,好像我这个姐姐真是个恶人似的……”

那个时候,以此为荣的杨家庄人早就忘了纪墨其实还是个外来户,都当自家的孩子一样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