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找木盆装盛上一盆热水,放在桌边儿等候使用,画作被放置在桌上平铺待洗。
莫秉中从工具箱中拿出一样形状有些奇怪的“刷子”,正确的叫法应该是排笔,若好多根笔扎成一排,下方的毛都连成一片,又有些像是某种管乐的模样。
一边儿是笔毛,另一边儿还有着上翘如爪牙的木质结构,因是上翘的,并不影响笔端的使用,而背朝笔端弯出的弧度,似乎刚好可以克制一下使用毛笔不够节制,一笔到底的惨烈状况。
又或者,在排笔刷洗之后,弯曲光滑的弧度正好可以把画芯擀平整?
莫秉中的手法纯熟,拿排笔蘸了热水就往画芯上刷,看他这动作,因太熟练了,反而有些不够细致的感觉,纪墨几乎不忍看,总觉得在这种冲刷之下,哪怕是陈年的墨色也会被淡开,连同纸张纤维之间的紧密结合也会因此有了疏漏。
“看好了。”
似乎知道他心中所想一样,莫秉中说了一声,也没看纪墨,就挥舞着排笔开始洗画,一遍刷过,有种用高压水枪冲洗沉垢之后的那种减压感,纪墨看得新奇,颜色,竟是没掉!
再仔细看,纸张也没什么问题的样子,完全没有化开的感觉,前面笔毛刷过,热水被铺展开,后面那背弯的弧度跟着刮过,若一个刮板,把所有多余的水分都挤出来,两者配合,竟是无往不利。
莫秉中是从画作上方开始清洗的,横向清洗,这一排笔刷过,便似雨过天青,重新展露出画作之中晴空该有的颜色来。
连续几排刷过,画作焕然一新。
这是一幅山野老人图,晴空之下,树旁石上,静坐的老人持着一个酒葫芦,似乎是半醉未醒,眯缝着眼睛看着斜上方的天空,又似乎是沉吟前路,不觉望天发出一叹,画作上多有损毁之处,无法看出整幅画的意境到底是怎样的,但,吾望霜天多寂寥,应该是这样的感慨吧。
莫秉中并不是只洗了一遍,在纪墨以为可以的时候,他换了一盆水,又开始洗第二遍,这一遍,许多顽固性的污渍都被彻底冲刷下去了,完全不能抵挡的感觉,直到水色清明,画上的颜色似乎也清晰起来,若刚刚描摹而上,清晰光亮。
用软布轻压,吸走多余的水分,残留的脏水被吸附在软布之上,一块儿块儿软布被丢弃在一旁,画作已经跟之前截然不同了。
接下来就是揭去背纸。
揭去背纸的过程不必细述,莫秉中做得流畅自然,纪墨看得赏心悦目,在这等专业人士的手中,这些活儿举重若轻,看起来就像是行云流水一般无需多费心思,其实未必真的毫无难度,只是看的时候只觉得一切都很轻松罢了。
既轻松,就无需多花精力在上面,想要多看一两秒也不能够,只能跟着转到下一个步骤——揭命纸。
一幅装裱好的画,看上去一层的画纸部位其实至少有三层,第一层就是人们能够看到的画作,可称为画芯,其后一层紧贴着的就是托纸,这层托纸与画芯息息相关,能够延长作品的寿命,所以也可叫做命纸,承着画芯之命。再后面一层托纸就是背纸了。
有的背纸只有一层,有的会有两层之多,如水果的外皮,轻松剥下不会损伤果肉,揭下它的技术含量就与揭命纸不同了,相对容易一些。
命纸则不同。
“如这等古画,若要修复,只记得四个字就好。”莫秉中手上动作着,嘴上却开始说话,正是教授纪墨其中的要点。
“哪四个字?”
纪墨看着他那一把大胡子,总是有些出戏,似乎做着这样工作的人实在应该斯文秀气才是,就好像那双灵巧的手,在处理所有的细节的时候都会轻盈得若跳舞一般,却又能把所有边角都照顾到,让它呈现出一种最好的形态来。
“洗、揭、补、全。”
掷地有声的声音这般说着,莫秉中没有讲“洗”的细节要点,只着重说了“揭”,“这揭,其实是揭两层纸,一层背,一层命,背若撕衣,命若撕皮,衣无黏连,手过即脱,皮贴血肉,便要仔细了……”
这个比方真的是足够血腥了,纪墨听着,背在身后的小手捏了捏手背上的皮,揪起一点儿匆忙松开,疼,真疼。
这种切肤之痛,也能够让人感受到一些其中的重要性了。
莫秉中说话到此又告一段落,并未细说要怎生个仔细法,做事却更专注认真了一些,动作较之刚才也更慢,慢到每撕一点儿就去检查是否损坏了画芯,或者说在严防画芯被损之余慢慢撕下命纸。
他的动作轻缓,让这一步耗费了许多时间,等到完整撕下来,纪墨跟着松了一大口气,只觉得到此刻才稍稍能够放松。
这已经是第二天了,要开始正式地修复画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