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7页

于是,要让人了解,思考,就要把这些思想化作点滴,融入到每一个看似平常的对话和故事之中。

经文之中的代入感,主要就是在那些弟子身上,他们学佛,他们有诸多困惑,从怎样才是佛,到佛能够怎样,这段漫长的路,他们会发出无数个疑问,像是一个个十万个为什么。

然后佛祖一一回答,从这些涉及到各个方面的问题之中,思想在渗透,思想在传递,属于佛的作为在传播给他们,再由他们传递给别人。

生活是修行,举动之间,衣食住行,都是在修行,扫地是,砍柴是,洗衣做饭也是,就连捧着一碗米饭默默咀嚼,同样也是修行。

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吃饭的时候想“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甚至那个时候头脑都未必会在想饭食是否美味好吃,可这种放空的状态,本身也是修行,是静心,是宁神,是有关定力的修行。

不为外物所动,也不为外物所求。

第560章

在广济讲述这些的时候,过路的一些人,有的不太着急赶时间的,也会停下来听一听,这并不奇怪。

知识从来都是昂贵的,古代人未必人人都有学问,能够看得懂长篇大论的优美词句,可当有人于街旁讲话,无论他是说书,还是在演讲,总能够吸引一些人的驻足倾听。

可能这就是为何街头音乐家长盛不衰的缘故,总是能够让自己的声音传播出去的,还几乎没有成本。

当然,广济所想并不是这些,他为纪墨一人讲经,便只为他讲,旁人是不是在听,都跟他没有关系,那种淡然的气质,好像是身处闹市之中也如孤身在荒原一样,并不会在意周围的外物动了还是没动。

这些旁听的人之中,若有那么一两个感兴趣的,好奇的,在广济讲课的间隙,叫一声“大师”,询问他某件事的,哪怕对方拉拉杂杂说了一个漫长的故事来询问故事中某人该如何做,广济也会调转视线,看着对方,认真听完,为此耽误自己赶路的时间都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