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仪战胜于先,而太子崩逝在后,尽管萧瑾殊对外宣称,太子乃是为北戎暗算,以身殉国,可朝中却无端生出了许多流言。
有人说,太子是中了北戎的蛊毒。北戎战败,以巫蛊之术催动毒发,太子身上的血一夜之间干涸了。
自然也有人猜测,是因为皇帝忌惮太子,暗中赐死。可如此忤逆之言,并没有人敢宣扬半句。
萧瑾殊强忍悲痛,一路护送兄长梓宫取道京城而来。所到之处,各郡府道州皆大开城门,全城吊唁举哀。
大军行动极快,可谓风驰电掣,随之而来的,便是更为恶毒的谣言潜滋暗长:人皆谓皇七子居心叵测,意欲图谋不轨。他觊觎储位已久,此战胜利,外患稍解,他就先设计除去太子,再行逼宫谋逆。
萧瑾殊是吃着北境的风沙,从战场的死人堆里摸爬滚打,才到如今这三军统率之位的。
他向来不喜朝臣们夸夸其谈,认为朝中那些主和的人都是纸上谈兵,看不惯他们那懦弱可欺,没有骨气的怂样,因此,对那些大臣们从来都没有好脸色。
从前有太子居中调停,他与朝臣们的矛盾还能有所缓和。
可如今,太子崩逝,群臣早就不待见这位独断自负的皇子了。参奏他拥兵自重的,以太子之死攻讦的,大有人在。由此,有人借此推波助澜,皇帝竟是听之任之的态度,反而对瑾殊猜忌更甚,刚好对着流言加以利用,造势施压。
瑾殊本想直指京城,奈何众将士拼死进谏,他这才勉为其难强忍下来。大军一路奔驰到临城,帅令靖北军原地驻扎,待命不前。
临城,是通往大仪京城的咽喉要道,进可攻退可守,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此地距离京畿重地不过百十来里。依着惯例,京外驻军行至此处,无皇命不得向京城进发,否则以谋逆论处。
“末将知道,将军一心想清君侧,为太子殿下讨个公道。可如今,将军逼宫的流言甚嚣尘上,若再贸然进京,岂非落人口实?”陆岩是瑾殊心腹爱将,他麾下的宣平营骁勇善战,是靖北军中的一支劲旅。
经历此番劫难,瑾殊性情大变。从前,皇长兄最善于和稀泥,他行事尽管由着性子来,冲动狂悖,不顾后果。可如今,他却是稳重许多。
闻言,瑾殊脸色铁青,眼神狠戾,骄傲而自负地讥诮道:“他们难道以为,一个谋逆的帽子扣下来,就能将我困在临城么?大军不前,可是太子的梓宫”
说到此处,瑾殊沉吟须臾,攥成拳头的手因过于用力而颤抖,眸中不加掩饰的哀戚之色滑过,嘶哑的嗓音哽咽道:“我必得亲自送兄长,回京。”
第82章 晋江独家 城下
护送太子梓宫返国归京, 名正言顺,即便是他们那高高在上,昏聩多疑的父皇, 还有那些贪生怕死、言必硁硁的王公大臣们,也说不出什么。
若萧瑾殊真有反心, 大军从临城开拔, 照样可以一夜之间兵临城下。守卫皇城的禁军号称十万之众, 毕竟承平日久,武备松懈,怎比得上在北境磨砺了这么多年的虎狼之师?
只要萧瑾殊想, 挥师而下,直取京城,对他来说真如探囊取物。
瑾殊这番考虑,倒是一针见血,抓住此事要害。
可那些盼着萧瑾殊不得好死的人,巴不得他有去无回,又怎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将军即便没有谋逆之心,怕是也有人会逼得他反。这一遭护送太子灵柩进京,注定是要腥风血雨, 九死一生的。
陆岩扣着手沉思了片刻,笃然道:“国本动荡, 朝局亦是瞬息万变,末将愿随将军同往!”
多年疆场上的同袍兄弟, 自然是生死与共, 过命的交情。
瑾殊带了陆岩和许琮,又点了几百武艺高强的近卫,一行人皆是除戎装、卸兵甲, 披散发,缠孝布,服缟素。
萧瑾瑜的灵柩上覆着杏黄色的龙旗,持招魂竹的引路走在队伍最前头,两侧白幡招扬,旌旗飘飘,冥钱纷飞,又有祭轴、花圈、仪仗次第陈列。从临城起灵,一路浩浩荡荡往京城而来。
两日后,抵达城北,迎接他们的是紧闭的定安门城楼。
高高的城墙上,晋王萧瑾桓特意头缠白布,还在蟒袍外套上了一身白褂,独自立在那里,目光如炬。他一手扶着冰冷的城墙垛子,另一手扶着腰间佩剑,冷峻地瞧着队伍由远及近,嘴角扬着一丝得意的笑。
原想着先除掉萧瑾殊这个眼中钉,再寻机将太子拉下马,没想到他那位高高在上犹如谪仙的皇长兄,竟然愚蠢得愿意替老七去死!嘿,蠢货,先除了太子,就是扳倒了最大的拦路石,至于这个萧瑾殊么很快,就能送他去跟皇长兄团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