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禧沉痛的拍拍他们家五哥的肩膀,一脚把人踹下去然后带着达福出去。满汉之间的矛盾他们没法说,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情,当年入关之后的几场仗造下的杀孽太多,他们怕也没用。
过去的事情改变不了,日子得往前看。
面前是什么?是可以赚大钱的玻璃啊!
快支棱起来!
不能让西方人占据他们的市场,西方能造出来的东西他们也能造出来,只要匠人的技术能跟上,今天给出去的零花钱就都不算钱,琉璃厂赚回来的银子轻轻松松就比他们辛辛苦苦攒好几年还要多百倍千倍。
为了小钱钱!冲啊!
隆小禧打起精神,把他们家五哥和小胖墩儿达福交给鳌拜,寻到琉璃厂的管事然后开始他的视察大业。
别看他年纪小,他懂的可不少。正经的文化课他听过,传教士的自然科学课他也听过,像玻璃的制造流程什么的都难不倒他,只要给他一张纸,他能立刻写出来制造玻璃的化学方程式。
带配平的那种。
也不知道这会儿化学符号出来了没,应该没有的吧,不然南怀仁讲课的时候也不会那么费劲。
小阿哥一边想着一边看匠人们怎么工作,烧制琉璃有危险,他不能离太近,只能远远看着。不过这样也够了,琉璃厂都是世代从事此业的工匠,他们不是造不出来,只是囿于祖宗传下来的技法,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轻易不想改变。
啃老本就能过的很好的情况下,谁也不想换新法子。费劲儿不说还不一定能成功,不如守着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过日子。
隆禧没法直接和匠人说流程,但是装乖卖傻也够他让匠人听他的话。官大一级压死人,他是皇子他说了算,官窑也不会强求匠人次次都能烧出好东西,很多好东西都得靠运气,运气这回事儿谁说得准?
七阿哥狐假虎威让工匠做这做那,琉璃厂的管事看的是胆战心惊。官窑里的东西不会次次成功不假,可原材料是有数的,他们的原料有内务府做账,阿哥爷几句话不当紧,到时候账面出了问题,他们是记还是不记啊?
如果陪阿哥爷来的是内务府的人,他还能凑上去问两句,可现在陪阿哥爷过来的是鳌拜鳌中堂,他就是有十个胆子也不敢在鳌中堂面前多嘴。
要命了呦。
管事的眼神太过传神,连鳌拜这种向来不爱看别人眼神行事的人都看的明明白白。看在小阿哥和他大孙子都玩的那么高兴的份儿上,不就是银子吗,去他府上找账房支就是了。
顶多几片琉璃瓦的钱,他又不是出不起。
话说内务府是怎么回事?怎么就穷到这个地步了?
先帝爷在时瞧着还算正常,怎么当今圣上继位之后宫里显得越来越穷,三砖两瓦都记那么清楚,这哪像是天潢贵胄,民间的有钱人也不会这么斤斤计较。
不行,他回去得好好查查,看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国库的银子虽然紧张,但是还不到穷着皇帝的地步。现在已经不是前些年,前些年南边收不上来税,国库穷的一两银子当二两花,现在南边的情况比前些年好不少,那边的税一收上来,国库的银子立刻宽裕不少,至少修缮宫殿和赏赐功臣的钱还是有的。
皇上年纪小,宫里没有后妃,先帝的嫔妃有太皇太后约束,加到一起也花不了多少钱。这两年也没打什么大仗,宫里和朝廷的花销他清楚,就算皇帝是个能不花钱就不花钱的性子,也不至于穷成这样。
不能皇帝当的还不如底下大臣富裕,这算什么事儿?
他得好好查查,要么是内务府中饱私囊,要么是皇亲国戚偷偷把好东西往自个儿家里搬,一个二个欺负皇帝年纪小不懂事儿,当他鳌拜是死的吗?
鳌拜:超凶.jpg
作者有话要说:康熙:???
康熙:鳌中堂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