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第 125 章

隆禧感觉他已经是个成熟的大孩子,没来草原的时候臭哥哥天天压着他干活,现在他自己想干活了又不让他出去,当哥哥也不能那么过分吧?

康熙可不管臭小子怎么想,凶巴巴教训完之后就让人把他们俩带出去,在京城怎么闹腾都行,想去西域门都没有。

一到草原心都野了,西域是什么好地方吗?

隆禧想反驳,但是胳膊拗不过大腿,被扔出来之后想说也没法说,只能蹲在地上画圈圈,“独断专行!欺负小孩儿!”

常宁在旁边的草地上躺下,捏着拳头给他们打气,“没关系,等过几年再说。”

他们还小,现在能拦着不让他们去,过几年总不能继续拦着不让他们离开京城。

他们的王叔王伯身上几乎都有军功,入关前的那些就不说了,各个骁勇善战,他们不跟那些长辈比,朝现在的几位王叔王伯看齐也行。

人家长江后浪推前浪,他们家总不能不让他们出门。

隆禧掰着手指头算着,他不知道多大在他们家三哥眼里才算大,但是在他这里,十七八就能往外跑了,虽然他的灵魂是个成熟的大人,但是身体还小,等到他十七八,他们家大侄子都七八岁了。

现在这个年纪就很尴尬,要他干活吧,他可以用自己年纪小胡搅蛮缠,想干活吧,他哥又能拿年纪小来压他。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皇帝赶走不安分的弟弟,感觉天色还早,又召了几个亲近大臣来营帐中议事。

朝廷要有大动作,要提前和那些商人打个招呼,如今在蒙古的多是晋商,但是等这边的生意有了起色,徽商、潮商等各个团体都会闻风而来。

南方的商人集中在海上贸易,他们看不上蒙古这点利益,北边又有晋商、徽商霸占商路,来了也不一定能讨到好处,还可能赔的精光,不如承袭祖业好好经营海上的商路。

徽商的势力不在晋商之下,蒙古这边主要是晋商原因有二,一是山西离蒙古近,二是晋商能吃苦,非常能吃苦。

蒙古这边的气候中原人一般适应不了,尤其到冬天大雪封路,蒙古人自己都不乐意出门,山西的商人那种情况下依旧能坚持带领商队来往于各部落之间。

商贾重信誉,为了好名声有时候连性命都可以不要,如今天下有名的几个商人团体的信誉都很好,出门在外只需要报出名号,很少有人不给他们面子。

徽商喜欢官商勾、咳咳、合作,本朝没有商人不准科举的规矩,徽商那边经商的各个家族一般都会培养有天分的族中子弟考科举出仕为官。

他们在这上面从来不怕花钱,朝中有人好办事,家族中有子弟考中进士,就算只是外放出来做个县令,也能给家族带来不少便利。

官场需要钱财,商场需要官场的帮助,一族之中有人经商有人当官,如此才能保证家族长盛不衰。

和徽商相比,晋商就干脆许多,他们看准了满蒙关系密切,直接到蒙古和蒙古的王公贵族们打好关系,不光帮蒙古王公处理进攻的问题,漠南漠北各部蒙古和北边罗刹国的交易也多是他们在办。

如果非要挑出几个能合作的商人,还是从晋商团体中挑几个看得过去的比较好。

官就是官,商就是商,就算本朝没有商人不准参加科考的规矩,官商勾结也不能勾结的那么明目张胆。

朝廷没有专门处理贸易之事的部门,内务府管着的有不少厂子,但是那些厂子和正经的贸易还不一样,而且内务府的事情已经够多了,不能再让他们插手这种事情。

康熙准备在六部之外另设一部专门处理商贸之事,内务府水深,三个内务府大臣之间勾心斗角,内务府的特权已经不少,再让他们管到对外贸易,那些假账想查出来就更难了。

水至清则无鱼,他知道内务府一直有老鼠,送到他跟前的账本也有假账,但是只要最后的钱数不差太多,他其实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惜内务府的人不知道什么叫见好就收,若不是朝廷这两年打仗没工夫管,他早就下手整饬内务府了。

一波抄家砍头下来,没准儿空了的国库又满了。

贸易这种事情还得世代浸淫此道的商人来,朝廷选出来的人能当好官,却不一定能做好生意,其中门道多的很,一时半会儿说不完,还得回京之后再细细打算。

隆禧那臭小子说蒙古台吉们没有经商头脑,他这两天特意派人打听了一下,发现不只那些年轻的台吉们没有经商头脑,年长的王爷们也没好到哪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