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第 149 章

小知县 桃花白茶 3845 字 5个月前

经过这次旱灾,再经过他们实地勘察。

有水利建设的地方,旱情能大大延缓。

至少能渡过前几个月,人跟庄稼,至少不会立刻干枯。

接下来全国兴修水利势在必行。

而提到的边关各地官道,也要加紧进行。

只有官道畅通,驿馆开设,才有利朝廷掌握天下局势。

今年国库虽不充盈,因着旱灾的缘故,从各地调了不少米粮。

但朝中惊喜发现,虽说中原旱情,很多地方没有收获,可其他地方有粮啊,良种的作用更加凸显出来。

若放在之前,估计全国上下都要紧巴巴,今年竟然还行?

这大概也是幅员辽阔的好处。

他们有回转的余地,更有周旋的空间。

各方帮着救济,很快就能让灾民恢复正常生活,再加上皇上下令中原今年免田税,更让百姓松一大口气。

此次灾情虽严重,但施救得当,后续处理也好,各地粮仓也充足,最后呈上来的结果不算难看。

各处的情况上报。

更证明纪炀冒死做的一件件事,都是有缘故的。

就连别人不理解的迁徙,如今都多了几分理解。

水利,良种,道路,在纪炀的主持下有条不紊进行。

全国上下都因为这事开始活动起来。

益宁府那边更为夸张,他们竟然直接雇了关外的百姓给他们修道路。

本地百姓如今忙着开荒种田育良种,再加上皇上主张轻徭役,所以都不愿意过去。

益宁府指挥使干脆出了个损招,雇关外人来做。

只是没想到,那些苦惯了的关外人竟然觉得这是好活计,被关内人嫌弃的事情,他们竟然争着抢着要来。

几个国家之间竟然打起来,都要送人过来挣钱。

纪炀看到这份公文的时候,一时语塞,也行。

劳动力在哪都是珍贵的。

他其实不太介意。

不过益宁府那边如此积极,自然那还是冲着火炮来的。

西南边的益宁府跟东南海边的房桦府回自己地方之后,自然让手下研制这些东西。

粗制的还行,像朝廷那样精细的火炮,他们怎么也做不出来。

再说,就算能做出来,这些人肯定偷偷跑到汴京献好,谁会真的给边关指挥使们做。

他们可不想造反。

如今的承平国,国泰民安,皇上好,臣子也好。

谁闲得没事干这事。

如果去汴京献好,那能做大官!

皇上是优待匠人跟农人的。

还有个修石桥的,好像叫什么嵇巡的,更是被皇上任命,到各处修桥梁,谁不敬着!

人心,可是在汴京那边的。

那两位精明人见此,自然利落放弃,开始频频向汴京示好。

识时务者为俊杰!

不过益宁府想要的火炮是没有的,制火炮的工部官员带着东西直接奔向海边的房桦府。

那边才是需要火炮的地方。

想要让当地渔民能安心捕鱼,不受外来倭寇侵扰,海上的力量必须发展。

纪炀对这点当然有私心。

有些苦难,真的不想经历第二次了。

而益宁府这般示好,自然不会冷落他们。

在跟皇上商议后,益宁府开放关市的事,便已经敲定。

益宁府那边,兵力并不是问题,他们那边兵将自古勇猛。

之前是因当地势力太乱。

可经过全国田地大清查,以及益宁府指挥使,知府的治理,再加上他们最早开始重修官道驿馆。

如今已经有了纪炀当初说的条件。

再加上,周边几个小国全依靠着在承平国做苦力赚钱,他们互相制衡,承平国自然无事。

皇上还在跟纪炀感慨:“国力强盛了,感觉做什么都易如反掌。”

兵器发展,粮食发展,国内人口增长。

让承平国无形之中有了底气。

以前还敢叫嚣的人,看着对方高大的身影,瞬间闭嘴。

这种感觉真的太爽了。

是整个汴京,整个承平国百姓都能昂首挺胸的爽快。

剩下北面屯青崖关外的异族,以及频频骚扰的海上贼匪,还需要时间慢慢清理。

不过看样子,应该用不了多久了。

汴京杜家在屯青崖练兵,纪炀派了工部去房桦府研究船上的火炮,相信不久就会有好消息。

等到十月份下半年的稻米收获,更没有灾情的缘故,全国的粮储更是到了咋舌的地步。

跟着粮食大丰收传来消息的,还有四周小国的文书。

四方小国,甚至海外小国都在请求一件事。

他们都想到中原王朝的都城朝拜,想要成为承平国的附属国。

以前他们也是,但联系到底不够紧密。

这次纷纷上书,有些国王甚至主动以臣子之名上奏,可见态度。

至于自称儿子那种,皇上撇撇嘴,他孩子还没在皇后肚子里呢,怎么就自称儿子了。

纪炀哭笑不得。

可这样的场景确实可以预见。

因为这些人的文书里,全都有一件事。

乞求圣人赐他们良种,他们知道中原王朝有神物,还请天上之国赏赐。

其中不乏之前对承平国虎视眈眈的部落国家,他们审时度势,见过承平国的武器,见过承平国的丰收,更有除掉内部的贪腐。

这种时候自然改变态度。

再说了,他们真的很想要良种!

在他们想要良种的时候,纪炀跟皇上已经在商议让屯青崖附近百姓种甜菜了。

还有留下的工部官员想利用放大镜的原理,给枪械上装一个,那样就能打得更远更准。

纪炀听到这话,放下手里的甜菜,朝这个工部官员看了看。

小伙子,很有想法啊。

这是想做出大狙吗。

不过纪炀看看他,不对,自己好像记得,他是做农具,怎么突然玩起枪械了。

纪炀刚一看,这个年轻工部官员立刻道:“纪大人,我也做出农具了,您看这个犁地的机器,能格外省力!”

皇上跟纪炀齐齐看过去。

可以,还是个全才。

纪炀仔细看看他说的犁地工具,更惊讶这位的奇思妙想,甚至隐晦对他说了奇变偶不变,确定他是土生土长的承平国人士。

约莫利用履带的摩擦,再有耕牛做动力,还有精良铁制品当材料。

耕牛套上之后,果然十分省力。

不过纪炀敲敲这个铁制品,给这位全才又提了个要求:“如此硬度的铁制品,怎么才能量产。”

全才不解。

过了会立刻保证:“皇上!纪大人!我一定会研究出来的!”

啧啧,承平国有他们,何愁不兴盛啊。

皇上跟纪炀看完甜菜,再看看请求良种的文书,数百小国请求朝贡,都是这个目的。

看来自己家东西太好,也很愁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