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平国二百一十年。
这个年份里,昌盛皇帝也才刚出生,这会还不是他的天地,更不是后面泰安皇帝徐九祥,还有纪炀的田地。
为承平国征战多年的兵士们因为伤病退下来,朝廷原本要给他们饷银,但当时国库空虚,便指派了几个地方,让他们在那建起家园,算是用土地来补偿。
其中一批拖家带口的几百兵士,终于到了这个叫扶江县的地方。
看着茫茫荒野,众人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这也叫县城?
连县衙都没有的,也叫县城?
好在其中一个大家都喊王大哥的兵士长,带着大家安顿下来,又按照各自的习惯,去了东西南北四个地方,中间自然空出来当县城。
这边是最初的凌家湖,玉家湖等等。
之后又多出个村子,才成为纪炀见到的扶江县。
可想而知,纪炀见到扶江县的时候有多穷,那这批兵士们来的时候,就要穷上百倍。
不过他们是吃过苦的,自然不怕这些东西,几个村子自然推举了里长,开始各自的发展。
几十年过去,一辈人老去,一辈人成长,在墨子山下给老一辈兵士们立了墓碑。
再几十年过去,大家虽然不怎么提起,但都知道这里是兵士后人定居之所,故而此处比其他地方治安要好。
但治安好有什么用,穷啊。
凌俊鹏还记得他小时候,是真的穷,即使他有个当里长的老爹,那也要没事去林子里找找野果填肚子。
没办法,土地贫瘠,种出来的东西也不好。
最重要的是,他出生那年,正好是昌盛元年,昌盛皇帝老爹留下来的朝堂还在,苛捐杂税特别多。
这种情况,在他十几岁的时候才缓解。
可现在说的,不是他十几岁以后的事,而是十几岁以前的故事。
主要从他老爹,还有他祖父那听的。
当时说受伤兵士们搬到扶江县,这里什么都没有,最后才慢慢建设,速度真的很慢,毕竟他们人少,还经常带伤。
凌俊鹏的曾祖父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在战场上跟敌人厮杀,自家大军溃败,曾祖父作为一个小兵也急急忙忙往回撤,可他被敌人一刀砍断右腿,眼看要命丧当场。
还好同乡的王大哥连拉带扯,还有其他人见了也帮把手,这才把他带回来。
那场仗打败之后,他们就被分了土地来这里了。
凌俊鹏虽然没机会亲耳听曾祖父的过往,但小时候村里有些长寿的老人,总会多说几句。
反正提到战争的时候,十分恐惧。
曾祖父捡回一条性命,在王大哥盖六进大宅子的时候,其实还去帮过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