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帝国利益,阻挡者死

对于这个公孙节,一路上骄傲自大的行为早就让李道宗烦不胜烦。

可公孙节是李二陛下特意派过来的,谁敢反对?

当然,并不是说李二陛下信任公孙节,平衡,只是帝王的权术罢了。

李道宗本来就是被猜忌才被下的大狱,当然不敢再对李二陛下的安排有所抱怨。

杨帆当然能够看出李道宗的为难,意有所指地道:“吐蕃刚刚平定,劫匪纵横,太嚣张很容易发生意外啊!你们觉得如何?”

李道宗与李恪对视了一眼,满是骇然,他们都听出了杨帆的意思。

虽然他们都不喜欢公孙节的嚣张,但好歹这家伙是李二陛下亲点的校尉,如果将之斩杀?这也太……他们不敢再深想下去!

不过还是李恪首先回过神来。

自从上次听了杨帆的一番话后,李恪谨言慎行了很多。

但为了大唐帝国的利益,李恪觉得自己再也不能袖手旁观,掷地有声道:“本王认为忠义侯说得不错,此人留在吐蕃,可能会对吐蕃的布局极为不利。”

杨帆略显诧异的看了李恪一眼,没想到这个开始明哲保身的吴王殿下会出言赞同。若是一般人听到杨帆的话,自然而然会认为杨帆是想报复公孙节之前的无礼顶撞。

甚至会认为杨帆是想将公孙节这个对他有恶意的家伙先下手为强给除掉。

显然,李恪想到了更深一层的意义,果然不愧是最聪慧的皇子之一。

当然,杨帆花费了这么多的精力,可不想轻易被人给破坏掉。

即使这个人是李二陛下派来的也不行,只要敢阻拦他的布局,只有死路一条。

李道宗没想到李恪会赞同杨帆的话,很快,却也轻轻的点了点头。

虽然李道宗一直谨小慎微、不争不抢,可还是被污了名声,甚至被削官罢爵下了大狱。

要不是杨帆平定吐蕃,他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从大牢中出来呢!

之前接到李二陛下的旨意,让他前来担任首任西南都护府都督,其实李道宗的心理其实是很有些抵触的。

毕竟吐蕃这地方实在太过偏远荒凉,即便身居都督高位,可到底比不得关中的繁华,谁愿意离乡背景到苦寒之地来当官。

他这个人懂得审时度势,也不热衷于权势,这也是为什么李二陛下故意污他名声而毫不反抗的原因。

在李道宗看来,只要能够陪伴家人平平安安一生就已经很知足了。

可是当李二陛下拿出杨帆对于吐蕃的战略规划以后,李道宗顿时觉得自己不能袖手旁观。

即使再是淡泊名利的一个人,也不可能不在意史书上留下的成就。

在杨帆的整个布局里,李道宗看到了整合吐蕃的可能。

而且一旦这个策略成功施行,那么在未来,整个吐蕃都将同大唐紧紧联系在一起,乖乖的变成大唐的一份子。

因为只有大唐,才能带给吐蕃财富、生机和未来。

更重要的是,这种布局不仅适合吐蕃,甚至可能适用于任何接壤的国家。

能实验如此惊天之策,李道宗心动了,毕竟这件事可能会在史书上留下浓重一笔。

一路上,公孙节的种种表现却完全是对着来,李道宗自然看不惯这家伙。

如今杨帆提议把这个碍眼的家伙除掉,李道宗当然不会反对。

一旦公孙节这个家伙死掉,岂不是再也无人制肘他了?

想到这儿,李道宗的嘴角不由泛起了一丝微笑。

如果吐蕃尽早步入正轨,他也能早一日回到长安城与家人团聚。

三人协力同心,相视看了一眼,显然已经达成了共识。

酒宴一直持续到晚上,也算宾主尽欢,待到曲终人散,各自归家,各找各妈。

李道宗直接留在了王宫旁的临时驻地,并前往军中营房。

只有等到杨帆和刘兰的驻军离开逻些城之后,才会正式接手吐蕃的防务。

毕竟,这次驻守吐蕃,只留下在益州临时征招的六千府兵。

夜色茫然,看起来头重脚轻的杨帆被王孝杰搀扶着回到营房驻地,一进帐门杨帆便变得一脸冷峻。

用水胡乱洗了把脸,便一屁股坐到胡凳上,便捧着茶盏呷了一口茶水,杨帆这才悠然问道:“调查的情况如何?”

王孝杰汇报道:“属下派亲卫前去监视,那公孙节很是小心,即使在公众场合,都会跟随好几名亲兵护卫,若想无声无息的把他干掉几乎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