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阎解娣暗想:即便是冉秋水坐在后车座,我也不乐意。
看着两个女孩坐上公交车,郑晓宝骑车跟行。
不久,三人就到了地坛附近。
地坛是古时候的祭地场所,后世修缮后,每年都会举办庙会活动。
后世的庙会,与老年间的庙会,并不完全一致。过去的庙会,多有一些祭祀活动。而后世的庙会,群众大多当作了游乐和逛吃活动。
这时候的地坛附近,虽然还没有庙会活动,但也聚集了一些流动商贩,类似于鸽子市那样。
售卖各种杂物的人们,和前来闲逛的人们,不时发生着买卖的交谈。
花了一毛钱买个风车拿在手里,阎解娣高高地举着。
高粱杆做成的风车架子和上面的许多圆转盘,里面是涂染了色彩的风车轮。
寒风吹来,风车轮子转个不停;另有胶泥做的几面小鼓,被风力带动的小木棒,敲得“咚咚”作响。
冉秋水蹲在一个地摊前,花了两毛钱,买了一大把各色皮筋头绳。
挑个五彩的,她随手系在了辫子上:“解娣,好看吗?”
红色的头绳上,再扎上这个彩色皮筋,的确显得冉秋水娴静的神态,多了一份活泼灵动。
“好看。”阎解娣笑着夸赞后,见郑晓宝看着冉秋水也连连点头,就接着说,“秋水,给我一个。”
“好。”冉秋水伸开粉嫩的手掌,一小团各色皮筋尽在其中,“你随便挑吧。”
找了和她系着的同款的皮筋,阎解娣也把它们系在了发梢处:“好看吗?”
冉秋水夸赞后,阎解娣还不放心地看向郑晓宝,却见他已经走去卖糖葫芦的小贩那里。
一辆二八旧自行车支在地上,一个稻草扎起的草垛上,插满了红通通的冰糖葫芦。
冰糖葫芦的原材料,大多是山楂、海棠果。
炒锅里放点水,烧热后倒入白砂糖,熬成糖稀。把用竹签串好的山楂果在里面一涮,拿出来平放在案板上,稍微冷却后就做好了。
“小的五分,大一点的一毛,夹核桃的一毛五,”小贩对询价的郑晓宝介绍着。
“一毛五的。”阎解娣笑着说。
“好。”郑晓宝接过小贩递来的糖葫芦,转到她的手里后,再问冉秋水,“秋水,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