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页

薄荷夏日+番外 曲风荷 2747 字 4个月前

但也不是没有吵过架。

最大的一次争执发生在他们大三那年,李成蹊气得整整一周没有跟江寄余说话,她怕她一开口就要说出分手的话。

但这种话不能轻易说,有些伤害一旦造成就无法挽回,更何况他们又都是敏感的人。

他们是为了“前途”与“未来”吵起来的,准确来说,不能算是争吵,只能说是李成蹊单方面的愤怒和江寄余不肯退让的固执。

起因是江寄余拒绝了一个中俄游学项目,他入学不久就经郑老介绍,加入了一个特殊人才培育计划,郑老也是琴南人,一直很看重江寄余,有意引导他向舰艇军工方向发展。这个项目不是普通的留学交换生,而是中方赴俄对航空母舰技术的一次相关设备采购和学习攻关,国家有意要培养一批年轻人才一同前往,而江寄余是郑老看好的关门弟子。

项目为期两年以上,要求签保密协议,江寄余将一边继续学业,一边深入地去接触一些更伟大的事业。

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如果不是许之衡找到李成蹊,李成蹊都不会知道这件事。

许之衡是厚着脸皮来找李成蹊的:“他们物院的研会主席托关系找到我的,机会是好机会,可能十年也遇不上一回,你们和郑老又有同乡之谊,他是真的很看好江寄余,才肯力保他去的。别人挤破脑袋都要抢的机会,他怎么就这么往外推?”

李成蹊让许之衡先把前因后果说清楚,许之衡道:“项目背景没给我透露太多,但是我大概心里有数,肯定是国家级往上走的军工项目。李成蹊,有些时候是我们做选择,但更多时候我们是被选择,你懂我的意思吗?这是件好事,不能让它变坏事。”

李成蹊听得一怔,她问许之衡:“江寄余为什么拒绝?”

“我不知道,你得去问他。”许之衡说,“但原因可能跟你有关,一旦他选择了这条路,那他首先是国家的人,其次才会是你的爱人。你们会聚少离多,他会面临一沓又一沓的保密协议,都是很辛苦的事情。”

李成蹊立刻就去找了江寄余,她问江寄余的第一句话是:“不考虑任何外部因素,你喜欢跟郑老做的事情吗?”

江寄余没有回答,李成蹊知道他是喜欢的。

“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对不对?”李成蹊又问道。

江寄余却说:“不可能不考虑外部因素,你的优先级一定高于任何事情,我不想变得像我爸一样。”

“那你是怎么规划未来的?”

“读研读博,努力做学术和发论文,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学校当老师,可能没有办法赚特别多的钱,但一定可以给你安稳的生活,并在你需要的时候永远陪在你身边。”

这是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选择的最稳妥的一条路。

“那我呢?”李成蹊问。

江寄余看着李成蹊:“在这个方案下,你可以选择任何你想要的生活,我们可以一起当老师,你也可以去做你喜欢的事。”

李成蹊说:“我还没有找到真正喜欢的事,并且我希望你能做你喜欢的事。”

国际关系是一门无用之学,李成蹊在大三的时候就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就业面狭窄,难以出头,更谈不上技术含量或者实操性,可能未来她就是就业市场里无数个求职困难户之一。

尽管李成蹊十分喜欢这门学问,但这门学问比文学少了底蕴,比经管少了实用性,连考古和图书馆管理都比不过,后两者至少还有稳定的接收单位和对口的工作。

她从来没有把这些困难说给过江寄余听,因为这是内生性的矛盾,需要李成蹊自己去求索。她的直系师兄师姐们探索出了一些道路,比如保研本校失败的黄佳薇一怒之下去了央媒当记者,李成蹊觉得很酷,但黄佳薇却无情地告诉她,她并不是采访记者,只是个新媒体编辑,这份工作换个高中生来也能干,因为毫无技术含量,说不定他们校准错字的能力还比她强。

成年人世界残酷的一面就此对他们显露出来,真正的“天才”犹如沙里淘金,少之又少,无数学生时代的天之骄子最后都要认识到,他只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

他们专业最后选择考公的人数也很多,因为无用之学经不起市场化的考验,他们不去做学术,就只能选择往更高一级走,但说到底,人生真的很难有意义,人真的很难有价值。

李成蹊最后对江寄余说:“我不希望你因为我放弃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一个人原本能攀上高山,最后却只在山脚下度过了平淡而又庸常的一生,那会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一件事。人不应该浪费自己的天赋。”

江寄余是个很好的爱人,温柔细致,偶尔还会有一些稚拙的浪漫,他们在一起没有受到任何阻碍,朋友祝福,师长亲友甚至都相熟,两人从一开始就约定着要共度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