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十,向家举家迁往京城。
向大哥大嫂也来了,趁着过年农闲,家里的事情没那么多,大哥请了假,跟大嫂一起来把爹娘和孩子一直到到京城,要是不亲眼看一眼,他们也不能放心。向大哥当乡长之后,送粮送菜的活儿他就干不了了,都交给了娟子的对象于刚还有英子姐夫刘双喜。刘双喜老实本分,于刚活泛,能平事儿。他们俩换着请假压车,又是做老了的买卖,一路也挺顺利的。这个活儿交出去了,大哥就没机会去中原,也没机会进京了,所以,那房子啥的,谁都没见过,这不就来了嘛。
二哥三哥家一人雇了一辆小卡车,全部的家当能搬的都装上了,再回上爹娘的,两辆小卡车刚装满,真是没多少东西,锅碗瓢盆都带着呢,也就那么些。二哥三哥一人一辆车跟着坐卡车,大哥大嫂带着其他人坐火车。
向末跟方逐溪带着一辆小客车到火车站接的人。
“先住在我们这里吧,新房子那边儿还没装修,不能住人。能装好了再搬也是一样的。”把人直接接到了三进院的后院里。
“这是进了皇宫了吧?”向老娘在老家的威风也没了,她哪见过装得那么好的房子呀,看了一圈,手脚都要没地方放了,向老爹也是拘谨的很。
孩子们倒还好,跟看景似的,让闹闹几个带着,跑出去玩了。
矜持的参观了一下房子,老两口就不太满意,偷偷的跟闺女说呢。“这四四方方的天,院墙那么老高,住这里面,跟蹲监狱似的,我可住不了。你这屋里的东西我也不敢碰,害怕跟你弄坏了,可憋屈死我了。哪赶上咱家那大院子,敞敞亮亮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要么说,四合院这种院子吧,真是爱的人爱得不行,不喜欢的,那也是真不喜欢。有人觉得藏风聚气,有人就觉得喘不上气儿。老太太一辈住在村里,哪怕是两间土坯房子的时候,别的不说,出了门,院子是真的宽敞,视线也好,远处有山,近处有河,抬眼望去全是庄稼。在这四合院里,除了墙就是墙了。把老太太给憋屈的,都喊上口号了。向老爹在一边儿,很是认同的点头呢。也是不爱住。
把向末给逗的,“不让您一直住这儿。知道您想跟儿子过,等那边儿的新房子收拾好了就让您搬走,就在这儿先过渡几天。”
“那你先带我去看看房子,我看看那新房子是个啥样儿。要是也这么憋屈,我可不住。只当上你家串门子了,赶明儿个我还跟你大哥大嫂回家去。”老太太这是到了陌生的环境,不舒服了。
“行,那咱们就先去看看房子。”
孩子们就没带着,把他们留在家里自己玩儿。方逐溪开车,带着一大家子往新房子去。
“出了小区,马路对面就是小学,隔两条待就是中学,从小区后门出去,步行半个二十分钟的路程就是高中,都是重点学校,上下学很方便。剩下的几套房子,都在高中隔壁的小区,就刚刚咱们路过那个小区,得明年暑假才能交房。”方逐溪一路给介绍着房子的情况,把车停在小院的前面,从院子里走阳台门进的家。
“阳台打通了,中间开一个门就够用了。单元门还可以正常用的。”屋子里还是毛坯的状态,水泥的墙面地面,只有卫生间和厨房给简单的装了一下,这两处地方,没什么可设计的,又是最重要的,方逐溪是找了老爷子当时装园子的工程队来给装的,质量绝对有保证。还考虑到生活习惯的问题,都装的蹲便。洗浴中的位置给留着,但是没装。以后有需要再装就成的。厨房也把柜子给做得多多的,能放下好多东西。
果然,进来一看,都很满意。
“这房子比你那院子强,至少看得远……”老太太看了一圈,是这么评价的。
您这个标准哟。
“二嫂、三嫂,我也不知道你们喜欢啥样风格的,就没装。这个名片你们留着,这是给咱装厨房的工头的电话,回头给他打电话,跟他说你们想要什么样儿的就成。别的不用管,材料什么,他们都知道哪里卖得好。”向末给二嫂三嫂留电话,主要是三嫂,二嫂没啥主见的,估计情况很可就是随着三嫂的样子装。
“装啥啊,这不是挺好的吧。比咱老家住的房子好多了。浪费那个钱干啥。这有暖气就是不一样哈,比咱老家的房子暖和多了。我看这样儿就挺好的,灶啥的都有了,买上煤气罐就能开火。放上床,就能住人的。还装啥呀。就是给孩子们做上几个架子床,再打两个衣柜,书桌,就齐活了。”三嫂也是常到省里开会的,常住招待所,也见过楼房里装修都是什么样的。到了自己身上,她也知道什么样儿的好,可这会儿刚搬来,听小姑子那意思是装修的钱也要给出,那怎么行呢。干脆就不装修了,这毛坯房也挺好的,啥都不缺。比老家的房子好多了。
“对对对,这就挺好的。买几张床就行,那就不用你们管了,明儿个我们妯娌几个去逛街去,也认认路,顺便就买回来了。别耽误你们上班。”大嫂也是一样的想法。
向末也不劝,都是亲哥哥嫂子,不用弄那些客气的。自己什么都管到了,对哥嫂来说,也是负担。
“我爸妈在家里准备了饭,咱们过去那边儿吃晚饭吧?”中午一家子就在新房子小区门口的一个小饭馆里吃的农常菜,下午又带着人去没建好的小区看了看只有主体框架的房子,之后才带着一家子往园子里去。
知道向家来京城,方爸方妈怎么可能没表示呢。
说来也是挺神奇的,向末与方逐溪的仨孩子都多大了,闹闹都要小学毕业了,两家的亲家还都没见过面呢。
于情于理都得见的,向家父母再不习惯,该有礼数得有。方家还有老人在家,方爷爷方奶奶在,梅姥爷也在呢。过年的时候,方晚晴一家来京城探亲,梅老爷也一并跟着进京了。方妈是一天一个电话的往老家打电话,老爷子八十五了,身子再硬朗年纪在那里呢,她哪里能放得下心。京城里医疗条件毕竟好,还有方逐溪这个大夫在,能看着。非得让老爷子来京城,老爷子也是想闺女了,磨不过她,就过来了。方妈还怕老爷子来了不习惯,特意把胡同口的小院子高价给买下了,多出了三成的价儿。原本人家是开小卖部的,买下之后,生生给改造成了小酒馆,跟中原省城的小酒馆装修都一模一样的。还早早的跟老家的酒厂打了招呼,让往京城里送酒送花生米,保证老爷子到了京城,喝得酒和吃的花生米味儿都不变。
所以,老爷子来了之后,还是老样子,白天往酒馆里一坐就一天,早晚出去遛个弯儿当锻炼,想回园子住就回园子,给他留着院子呢。不想回呢,就在酒馆的后院里住,这边酒馆的掌柜的也是他的老伙计们的后人,都是熟人,方妈特意叫来看店的。都跟他的子孙没区别,照看得也精心,不用惦记着。
上面两家的老人,就不能空手上门了。大哥大嫂准备的礼物,就是老家的特产,蘑菇木耳,还有两袋子山货,榛子核桃松仁啥的,纯野生的,还给拿了两个野脚,一扇排骨和十只野兔,都是收拾干净的。冬天里能冻住,也不怕坏的。没有多贵重,但却是尽心准备的,这就成了。
“这些年了,老是偏着你们家的吃食。”方老爷子跟向老爹聊得还挺好的。
说这个,也是跟向老爹把意示表达出来,家里是领情的。
当年向末要上大学,没工作了的时候,向大哥说了要养妹子一家,他就真的没有食言,年年菜粮肉蛋的不少送。一家子都跟着沾光,这些年,就没买过冬菜,别的没有,白菜土豆地瓜那是管够的。还有大豆,年年都得送几袋子,是磨豆腐还是发豆芽,都成的。方爸就特别爱吃豆面卷子,还就得东北大豆烤出来的豆面才对他口。
向老爹向来是不多话的,人家问什么他就答什么,人家说吃了他家的菜,他就说都是自家产的,不费事。聊得也还成。
方奶奶跟向老娘的共同话题就是孩子了,聊聊哄孙子的趣事,问一问家常,也行。还有方妈在一边接着,她跟向老娘还挺有的聊,聊聊农村的事儿,聊聊妇女的生活,都成的。
方妈之前那个工作组的活儿已经圆满结束了。之后她调到妇联,与一些跟她资历身份都关不多的一些老同志老战友一起,为妇女儿童工作。也挺忙活的。也没人提退休的事儿。
一顿饭吃的还挺热闹,并没有冷场,走的时候,还说好了,以后都在京城了,要长来长往。
反正是刚来第一天,就没怎么休息,都挺累的,回到家早早就休息了。
“大哥,大嫂,这是啥意思吗?不处啦?”大哥大嫂没休息,到前院找向末,大嫂拿了个小布包,从里面拿了两万块钱出来给向末,死活非要把房子的首付给她。
这年头,万元户就是富裕的象征。谁家能攒下一万块钱,那是了不起的事情。大嫂一把能拿出这么多钱,也是看出来向大哥这些年,没白折腾,确实是挣到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