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比起他们,最令各方忌惮还是谢家那位三郎。
谢家年轻一辈,如谢文清,谢年华等都有迹可寻,有谱可依,但唯独谢云曦,总让人看的云里雾里。
三年前,谢云曦拜于符老先生门下,闭门读书,只时不时的传出几篇文章诗赋叫人惊叹外,宴会清谈却从不露面。
三年学满,出师。世人本以为他会同谢文清一般,入文坛争文名,却不想他还是一如既往的低调,隐世不出。
只时不时的传出几篇诗文,推广些作物,增产之法,亦或是引领些奇奇怪怪的潮流风向。
近段时间来,最高调的,还是束发宴会上那一场以一敌百的辩论。
瞧这些个履历,似乎并无出彩之处。
但若细思,却是极恐。
先说那些诗文歌赋,虽传颂的数量不多,但每一篇却都是难得的佳品,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作品的立意,切入要点等,总是那般新颖独特,引人深思。
这些年来,文坛呈现欣欣向荣,百花齐放之势,更常有推陈出新的理念,观点输出,其中大半,似都与谢云曦有关。
俗话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可这天启才子榜,虽每年都有变动,但第一的位置却依然被谢云曦占据。
不过,文坛之上,谢家向来所向披靡,就算没有谢云曦,只谢文清一人,都不是其他同辈能轻易抗衡的。
各世家,乃至皇族,其实最忌讳的还是谢云曦的名望,特别是农家子弟,对他的推崇。
农业于国之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民生基础,而谢云曦这些年来,总时不时的会推广出新的作物,以及增收抗病虫的农耕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