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谈整个人都有些恍惚,很想去见见司马迁,然后看看他已经成书的那些《史记》。
虽然大家都说司马迁是在遭受宫刑之后才完成的《史记》,然而他家时代为太史令,《史记》这一部著作是一直都在写的,只不过后来他身残志坚的完成《史记》更容易让人记得而已。
不过,现在李陵算是靠谱,应该也不至于打仗被俘害得长安误会他投降。
整件事情形成误会的缘由很大一部分都在于这个时代通信不够发达。
不过现在刘谈坐镇北境国,如果真的出什么事情他完全可以先把消息压下来,或者先替李陵做保,他的话应该比别人更有分量一些,而且他也能及时把李陵就出来。
话又说回来,若是李陵在他手底下带着精锐团还能被匈奴俘虏,那刘谈真的要把他打包扔回长安 太笨了教不会。
刘谈在好奇之下派人去司马迁那里询问能不能看手稿,其实他倒是很想去亲自见一见这位太史令。
只不过他跟司马迁一向没有什么交集,突然上门很可能让司马迁会被各种目光注视 刘谈现在无论身处哪里都备受瞩目,大臣们的这种反应几乎是成为了条件反射,就怕忽略了北境王,万一出什么事情他们反应不过来。
至于能出什么事情……坦白讲,大家都想不到,但问题是能让大家猜到那还是北境王吗?
刘谈为了让司马迁安安静静写史,也只好遗憾的不给他添麻烦,准备回头找个机会去大朝会上晃悠一圈,然后看看司马迁 司马迁的官职不算低,别说大朝会,就算小朝会都够格去。
司马迁对于北境王突然派人来询问是否能够看写好的那些史书也不意外,甚至欢天喜地的将自己的成稿全都交给了使者,除了本朝,或者说是除了刘彻登基以后的史记。
为了尽量减少干扰,这一任皇帝在位期间,除了皇帝没人能够看到写好的史书。
司马迁将书籍都整理好交给使者的时候,认真说道:“劳烦阁下转告北境王殿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一句实乃振聋发聩之言,殿下对迁助力良多,迁无以为报,若有用处,还请殿下尽管吩咐!”
使者显然有些意外,但他好歹是跟在刘谈身边许久的小宦官,固然不如苗瑞和毕高对刘谈一言一行都很了解,但也差不到哪里去。
他听后笑道:“太史令放心,小的一定带到。”
使者回去的时候自然是将话转告给了刘谈,刘谈有些意外:“你去的时候他的态度如何?”
小宦官喜滋滋说道:“十分殷切,对殿下更是推崇备至。”
刘谈一脸的茫然,不明白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但他还是有些警惕。
如果将这一场穿越比作一个游戏的话,太史公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游戏人物,可不可攻略放到一边,这个人就是能够维持游戏正常运转的非玩家角色之一。
他跟太史公没有任何交情,对方为什么会对他推崇备至?
司马迁其人因为《史记》的光环,大家说的时候都是赞扬的,偶尔也会调侃,却都不带恶意。
但他为人如何却没人知道,只知道是有大毅力之人。
刘谈想了半天没想明白,准备把这件事情先放到一边,或者说先看看这些已经成书的史稿,然后找机会跟太史公聊一聊。
想要跟一个人聊天自然要从他感兴趣的东西入手才行。
刘谈闲来无事就开始把自己闷在房间里读史。
别说,这一看他就发现其实现在这一批《史记》的初版跟后世流传下来的其实还不太一样。
这个时候的太史公还没有经历挫折,个性心态都无比积极阳光,所以嘴下……笔下也挺不留情的。
刘谈最关心的就是诸侯王的列传,有一些诸侯王的王位是世袭的,比如说淮南王和衡山王,司马迁就将这两个王位合并在了一个列传里面,记录这两个王位的更替以及历任淮南王和衡山王的各种事迹。
司马迁完全没有因为对方是皇室而嘴下留情,写得那叫一个不留情面,要多损有多损。
刘谈刚开始还抱着看专业书籍的心态看的,等看到后来就感觉自己好像在看话本一样,时不时因为对方的连珠妙语而拍案大笑。
不过,刘谈估摸着司马迁敢这么写肯定是有刘彻的授意,或者是刘彻干脆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
反正当皇帝的肯定看不得诸侯王的好话,他们都那么厉害,那把皇帝的脸面往哪儿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