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方思宁又一次说道:“我没想过二选一,我只是……只是没想到会这么严重。我承认,我之前有错,我没考虑过你的心情,我当时只顾着自己的想法,没发觉我当时越高兴,你就越伤心。”
这么多年过去,邵秋几乎要忘了自己在恨什么,他只是简单粗暴地邵学凡和方思宁划在同一个方框里,用同一种眼光对待他们,并报以相同的怨恨。
但直到刚刚,他才猛然间发现一件事。他最早痛苦的不是为了方思宁夸奖、敬佩邵学凡,他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方思宁会毫无缘由地放弃自己选择自己痛恨的人。
这种不解在漫长的过程中衍生成了更加复杂的情绪,不甘、愤怒、被背叛的遗憾和对自己的怀疑……邵秋自己越优秀,这种不解就会催生出更多怨恨。
邵学凡无疑是行业内的顶尖人员,邵秋也知道,他一个冷血科研人员,对身边用的趁手的学生必定尽心尽力,所以方思宁抱着那样的目标去他身边,很容易会被他的“慷慨”打动,视他如指路明灯。
他们师生越和谐,邵秋心里的伤口就越腐烂,天长日久,方思宁早已被邵秋视作另一个“邵学凡”,哪怕他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没做,仅仅是因为选择了自己理想的导师。
而现在方思宁说出了他的理由——在这个理由里,邵学凡不是方思宁的目标,只是因为他恰好满足了某种“条件”,才成为了最后的结果。
邵秋不知道这算不算自欺欺人,但方思宁“追逐理想”和“追逐邵学凡”,在他心里完全是两回事。
他忽然觉得自己有点好笑。
方思宁明明只是给了他一个不能算是“理由”的解释,他却轻而易举地动摇了,好像他这么多年里,就是固执地在等一句“我不是要选他”而已。
有这样的一个前提在,好像方思宁跟邵学凡之间的“师生情谊”都没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