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怜在节目里从来不会替人粉饰太平,也不过度剪辑,因此选手们在荧幕上所有的表现,都还是看他们自己的情商和智商。这导致很大一部分畏手畏脚,但也有人适应良好。适应良好的那一部分里,又有人八面玲珑,有人我行我素。
明明不是真人秀,但是节目里的真实度却比真人秀还让人觉得舒服。
选手咨询这边的直播,除了基础的规则问题,就是选手向编导咨询如何改写剧本的问题。这里面的问题有些很专业,也有些看上去很浅显,所以很多时候,弹幕都会积极参与,如果与指导人员的回答南辕北辙,难免被人嘲笑不懂装懂,好为人师,如果答案相似,又或者虽然不相似但很有说服力,马上就会被其他弹幕当做大佬或者专业人士。
但是更多时候,他们讨论的内容会引起一些原本不打算看原作的观众的好奇心,配合咨询间隙的直播听书内容,越发引了许多观众去看原作。
这种人气哪怕只有千分之一被引流回作者,那也是非常惊人了,所以伴随着这一波,原作与原作者也很快就红了。
不过比起节目本身的热度,这点引流其实不值一提。
不论如何,节目组的规则和内容导致整体的风格科普性较强,专业性也较强,虽然同时一定程度兼顾了娱乐性,让大家在观看过程之中的情绪比较轻松,但是进展在观后感部分,几乎很少有人会讨论撕逼之类的事情,都是在讨论谁的演技更好,哪段剧情更有冲击性,原来这种形式的镜头有这样的效果……让不知情的人不由自主地觉得这是个很高大上的节目。
但事实上目前播出的内容专业性都很低,属于最浅显的那部分,甚至稍微有点深入的内容,都是以讲给外行听的标准,剥碎了在给人讲解的。
因为是在整部书里面进行角色选择,所以选手们各自的选择也让观众很有兴趣,一些主要或者常见的角色固然会有本身喜爱的人报以期待,但是那些少见的,偏门的,或者本身形象特殊的角色,观众们也会很好奇选手会选择哪个形象模板,又会作出什么样的演出。
到这里为止,选手之间其实都还没有直接的交锋,甚至看样子也没有交流和互动,都是隔空比斗。按照往常做综艺的观点,这种形式是最没看头的,但是偏偏因为内容丰富,直播间热闹得很,好像全国的人都在守着这个节目,当然,也有人关注到了另一个细节——这种流量层次,节目组的直播间竟然不卡顿?
网站的直播系统不是外头的任何一款直播软件,它本身不会显示观看直播的人数,但是如果把社交名单导入,并开放账号状态,直播间就可以在特殊界面显示同时在观看的亲朋好友,也可以只显示好友名单上的人的弹幕和发言,甚至有临时的语音聊天室可以交流感想。
也因为这样,虽然大家不知道总共有多少人在观看节目,但是却可以知道有多少熟人在观看节目。
这个功能对一部分观众来说显然很有用,评价也很高。很多直播平台甚至视频播放平台其实都颇为心动,但是却无法模仿——因为这个功能需要占用的数据资源和要求的硬件层次实在是有点高,高到很多同行都怀疑殷怜哪来的资源和代码来维持这种层次的直播……他们甚至怀疑殷怜背后有自己的硬件研发部门,但是没有证据,而且这个猜想也太夸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