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以讲师的能力来说,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直播。首先要确定的一点,是殷怜聘请的这些讲师口才都是足够的,大学讲师的水平,最不济也能用简明易懂的方式给观众讲解各种比较基础性的专业知识,更不用说社会科的各种知识,本身就不像理科知识那么深奥复杂,层层递进。
社会科是极为接近社会常理的学科,哪怕是比较生僻的知识,也可以通过对现实或者常识的举例来让人理解。
不过不是所有讲师的讲课都具有趣味性,这跟他们本身的性格和风格有关系。这种时候,就是殷怜安排的编剧需要出马的时候了——他们会把一些知识点编成段子,把一些枯燥沉重的案件加上或者辛辣讽刺或者幽默调侃的流行梗(视内容性质而定),而在殷怜尽心尽力地沟通协调下,讲师们也认同了这些工作对于普及法律知识的好处,因此都尽力学习和适应了。
殷怜和他们签了合约,不过这合约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的时限是三个月,头两天十一位讲师根据各自的情况一共要讲十六轮,然后从下周开始,每个人大约每周两期直播,每期一个小时,这一部分的合约是按照聘用讲师付薪酬的,按时薪每周结清。而等到三个月之后,他们适用的就是正常的主播合同了,薪酬不固定,但更为自由——他们可以自由选择空时段进行直播,多人选择同一时段可以协商或者竞选,平台不再单独付给薪酬,但是可以得到直播收入分成,其中包括当时段平台广告和观众打赏,但殷怜也不再给予节目筹备方面的支持……总之就是目前外头直播平台的正常操作。
如果讲师们不想继续直播,那也就是顶着主播的名头。如果他们对此产生了兴趣,这段时间也足够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
而这种形式的直播在头一天果然进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比起一般的网络课程,殷怜这些法律案子里多了很多角色扮演和搞笑的成分,娱乐性更强。但是本质上,由于讲课的要么是大学讲师,要么是社会学者,所以内容本身其实是很专业,也很让人长见识。
相比之下,隔壁频道虽然也很让人长见识,但是专业性就弱多了。这其实是个科技频道——殷怜之前靠着论坛收集了一大堆穿越科技,其实对于现代人来说并不是什么有用的技术,但还是包括了很多基础的科学原理,用“加入穿越了要怎么用”的方式表现出来,虽然没啥实用价值,但至少好玩。
殷怜早期还用得少这些东西,但是她本来脑子聪明,随着这些知识学多了,拿着人家的设计思路举一反三,很快就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进行设计了。但是她也没有停止论坛的比赛,每次想到什么主题,就加进计划里,如果没有什么主题,就给一些开放点的主题,设定一个时代背景,让用户用特定的知识去达成各种稀奇古怪的目标。
不要说没用。殷怜不可能一个人掌控所有世界,她的智慧也不可能胜过群体的智慧,所以这些点子搜集起来,说不定就能有什么用处。
然后,之前有了直播这个主意之后,她就直接开始在论坛上联系一些参赛作品的作者,沟通之后根据他们的意愿要么邀请他们来直播,要么拿到创意和作品授权然后再联系合适的人,这部分内容比法律部分门槛低多了,也不用找什么教授,毕竟让科学家来搞这种东西是浪费国家资源,她也就找几个专业对口,又对直播感兴趣的学生,或者甚至专业不对口,从学术行业跳到了娱乐行业的入错行人士,然后就开始做节目了。
现在看来,效果很好。
两个频道总体上都兼具娱乐性和科普性,虽然就节目的质量来说不是特别高,但是比起同类的节目来却有趣太多了,而且最重要的是,虽然变有趣了,却并没有过度稀释里面的干货质量,每个观众都可以在观看途中了解到很多专业知识。
虽然殷怜没有特地为这个直播做宣传,但是有网站和《真象假相》的流量带着,直播平台还是很快聚集了一波人气。
这个过程之中,平台完善却独特的直播功能和直播机制进一步聚拢了这波人气,虽然不至于立刻赶超其它大平台,却提供了很高的用户粘着性。
这个直播平台让很多竞争对手感到非常警惕,毕竟蛋糕就那么大……但是因为有ai管理,有些试图想要做些小手段的人都会很快被发现然后封号,因此不但没能搞上事儿,反而让观众见识了一波平台强效的管理能力。
但是很多直播平台担心的事情其实并没有发生,因为平台接下来并没有进一步开放直播频道,而是上线了两个联动新闻频道,一个是法制,一个是科学。
法制频道上线的是每期直播案件的文字报道,以及相关的视频录屏,而科学频道则跟直播一点关系都没有,就是上线国内外的各种科技新闻,而且多数是对于各种官媒新闻的总结和归纳,除此之外,就是一些与现代科学相关的连载小说,目前来说一共连载了两部,都是独家约稿,一部叫做《小螺丝钉升职记》,是拿着螺丝钉喻人,讲华夏科学发展史的,写得比较有童话风,但内容很有趣,讲了现代螺丝钉本身的科技含量进展,进而引出其在各个行业的用途,重点它还非常跟紧时代,还给每种螺丝钉都配了个身份相近的主人,既有修车师傅,高级技工,也有科学家……还出现了各种具有cp感的剧情,让人感叹炒cp真是无所不在;另一部连载叫做《我们的国企》,名字虽然挺正经,其实却是国企拟人的日常小故事,讲的是一群常年亏损多数贫穷啃老的国企,虽然表面上一个一个没出息得很,但是写着写着却催泪起来——虽然常年亏损,但是负责了家里大多数不赚钱的产业,比如公共交通,公共建设,人民福利;盈利能力底下,缴税能力却胜过了那些年收入远超他们的私企……以至于兄弟姐妹里面偶尔出个有出息的能赚钱的,大家就各种羡慕嫉妒恨和开始舔狗……这些剧情看着可笑,看的人却会突然眼睛发热。
这两篇文都是定向约稿,作者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作者,故事也是独家,可见平台是用了心的。
而搭配着两个新闻频道出现的,是一个结构相对独特的社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