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了一单生意,不过这个生意也是个零买的。
宋招娣心里叹气,脸上却带着笑:“嗯,一样一袋,一共是一毛二分钱。”
宋招娣把咸菜递过去,收了一毛二分钱,放在了自己的兜里。
那人拿了咸菜,用牙齿咬开,放在自己的摊子上,想吃却犯了难。
他们没带筷子。
这吃咸菜可不是吃包子馒头烧饼煎饼,没筷子怎么吃,难道用手抓着吃吗?他们忙活了半天了,手上早就脏的不行了,吃馒头都是隔着一层塑料袋才吃的。
最终,两人在市场边角的榕树上,折了两根细细的树枝,当做筷子吃了这顿饭。
本来萍水相逢的人,因为这个小插曲倒是有点熟悉了起来。
“同志,你这咸菜还真好吃。”买咸菜的事一个个子高大的中年人,他操着北方口音:“我跟老张来深市好多天了,对这里的东西实在是不习惯,倒是有人卖包子面条等北方面食,可吃起来总不是那个味道。没想到今天在你这里买了咸菜了,这下我得多吃一个馒头。”
他的搭档是个个子更高,身材也壮实的男人,闻言说道:“是啊,这里的饭菜实在是不好吃,不,也不是说不好吃,就是不合口味。”
宋招娣吞了一口包子,也说道:“是啊,今儿早上我要了几根油条和豆腐脑,油条倒是还行,就是那豆腐脑是甜的,我还从来没听说过有甜豆腐脑呢。”
吃过饭,相邻的摊主又买了十袋咸菜,是宋招娣最大的客户了。
这一天下来,宋招娣总共卖出了十三袋咸菜,一共是七毛八分钱。
接下来的几天,宋招娣在深市大受打击,本来志得意满打算在深市大显身手,闯荡一番接下大笔订单的她,根本就一笔订单都没接到。
除了零散地卖出去几十包咸菜,她带来的大部分咸菜都来的深市,又怎么回到了省城。
初战失败的宋招娣,信心受到了不小的打击,颇有些萎靡不振的样子。
不过这打击并没有持续多久,等到宋招娣开门营业,好几个老顾客跟宋招娣抱怨,问她干什么去了,店里怎么好几天没开门,他们想吃个咸菜都没地方买去。
听着顾客的抱怨,宋招娣的信心又回来了,她的咸菜好吃,要不那些老顾客怎么非得等着她的店开门,而不是去买别家的咸菜呢,省城卖咸菜的又不是她一份。
既然自己的咸菜好吃,那为什么在深市卖不动呢?
宋招娣想不通原因,不过她却对未来有了计划。
她店里的咸菜品种不少,可做成包装的咸菜却只有两种,她得把别的咸菜也穿上包装,品种多了,可选择的余地才会多,顾客才会多。
还有就是店里得按个电话,这次去深市,她名片上连个电话都没有,就只有地址和电报号,要是有了客户,根本就不方便联系,这电话必须得装。
这两件事是最主要的,得尽快办好,把这两件事办好了,再去说别的事情。
店里还得找两个人帮忙,要不自己一出门店就得关门,对店里的咸鱼不太好。不过这个是倒是不急,可以慢慢来,她想找的是营业员,或许还得收钱,人品这方面得让人放心才好。
还有她的咸菜卖的越来越好了,需要的蔬菜什么的也越来越多,自己去菜市场买菜就不太方便了,她要么找人专门给她送菜,要么找人种菜。
一番思考之下,她决定找人给她送菜,等到她的厂子真的发展起来,她就跟农民签订合同,收购他们的蔬菜。
虽然挫折让宋招娣的心里不太好受,但是现在却没什么影响了,深市的那个打击,已经让她缓过来了。
只要自己好好干,她就不信闯不出一条大路来,她来到省城的时候,那么难都闯过来了,这个小小的困难,也难不住她的。
想通了这些的宋招娣,再次干劲满满起来,她能从泥泞里站起来,就能再次战胜这不算很大的困难。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所有的事情都按照宋招娣的计划发展,她又推出了五种咸菜,还找到了三名员工。
他们都是宋招娣认识的人介绍过来的,都是年轻人,宋招娣安排一个年轻人继续在省城叫卖她的咸菜,剩下的两个小姑娘就守着柜台。
在邮电局排了一个月的队后,宋招娣的店里装上了电话,专门给她送菜的人也联系好了。
那块地宋招娣也买下来了,不过她决定暂时先不盖房子,天气越来越冷了,这个时候盖房是合适的,盖房的最好时机是春天,她打算明年春天看情况,再决定盖不盖房子。
做完了这一切的宋招娣,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她一步一步地在进步,她的咸菜一定会卖的越来越好的。
有了两个小姑娘在柜台上,宋招娣身上的担子轻多了,她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看报了。
这天早上报纸送过来以后,宋招娣习惯性的打开报纸,整张报纸都快看完了,却在一个报纸上一个非常不起眼的位置看到了一个消息。
京市要举办一个食品交流大会,邀请全国各地的国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参加,一个月后交流大会会召开,为期六天,还会评选出金奖银奖铜奖和特别奖。
宋招娣拿着报纸,眼睛一亮,这不就是自己的机会吗,她的咸菜正愁没有门路让人知道了,现在就来了这样一个机会。
她要去参加这个食品交流大会。
宋招娣倒是没指望着自己的咸菜能拿奖,除了她这样的个体工商户,国营厂可是也会参加呢,她做咸菜才多长时间,根本就不可能打得过那些国营厂。
再说了,她的咸菜也不是什么地方特产,这样的食品交流大会,一定有很多知名的地方特产参加的,别的不说,京市可是有好几家传了几百年的咸菜老字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