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点好不容易有人留守,许丽荣跟别人一样带着自己给家里买的一点特产,还有一年的几十块钱分红回到了城里的家。
尽管家仍如印象之中狭窄的转不过身,她还是高高兴兴的把特产递到亲娘面前,结果却被嫌弃太少、太土。许丽荣心灰了一刻,又掏出一半的分红,亲娘才给她一个笑脸。
接下来便是住宿问题——许家住的是单位分的筒子楼,只有一大一小两个房间。许丽荣下乡后,她家的住宿格局就是哥哥、两个弟弟住一个房间,妹妹跟着爹娘住一个房间,几乎没有地方给许丽荣安身。
好在前两年也同样有这样的问题,都是许丽荣与妹妹挤一张小床。可是妹妹已经不再是小小一团,个子长了脾气也长,睡了一晚上就不想再跟许丽荣挤,说她不该回家抢自己的床。
小孩子的话许丽荣忍了,长她四岁大哥的行事,成了许丽荣提前返回小庄头的导火索——过了年她大哥已经二十四,在这个年代早该娶媳妇成家。可是许家条件摆在那,导致许丽荣大哥相看的人不少,同意的没有一个。于是他把主意打到了回家过年的许丽荣头上,丧心病狂的想出了跟人换亲的主意。
邓琳琅听到这儿实在没忍住,奇怪的问:“乡下换亲的都少了,你哥好歹也有正式工作,竟然想让你跟人换亲,你爹娘同意?”
许丽荣觉得眼前的邓琳琅简直是不知人间疾苦的大小姐:“我哥是临时工,只有我爹是正式工,养活一家六口本来就紧巴,根本存不下钱给我哥做彩礼。加上我哥一年比一年大,好不容易听到有人不要彩礼,哪怕那人腿不好,他们也觉的一下子解决两个难题,是件大好事。”
神特么的大好事。
邓琳琅一下子抓住重点:“解决两个难题,难道那家有本事让你回城?”
许丽荣苦笑着告诉邓琳琅,真的让她猜着了,那家的爹娘前两年工伤一起没了,留下两个工作名额。据说如果许丽荣同意的话,其中一个名额就是她的。
邓琳琅却不觉得天上有掉馅饼的好事。那人虽然腿脚不好,可正式工名额多香,有的是姑娘为了那个名额舍身成仁:“他们家不是只有两个孩子吧?”真的只有两个孩子的话,邓琳琅甘认自己是小人。
许丽荣摇了摇头:“他们家四个孩子,腿脚不好的这个是老二,下头有一个只比他小一岁的妹妹,弟弟只比他妹妹小两岁。”都到了可以参加工作的年纪,那个工作名额指不定是谁的呢。
邓琳琅相信,自己想到的,许丽荣一定也能想到,否则不会这么早跑回小庄头——回到小庄头只是苦累一点,留在家里马上要被人卖了。
“你给了家里一半分红,买特产应该也花了些,这一年咋过?”邓琳琅在厨房里的确存了对许丽荣的利用之心,现在一点也不剩了,想想只替许丽荣犯愁。
许丽荣认真的看邓琳琅:“我听说你带着生产队的妇女织手套,我在家里的时候就织过,能不能让我也跟着你织手套?”如果她跟着织手套挣加工费,是不是也能跟邓琳琅一样盖起属于自己的房子,再也不用回城面对虎狼一样的家人。
邓琳琅沉吟起来,她不爱跟知青点的人掺和,可是许丽荣的遭遇实在让人同情,加之她又被钱副主任安排了帮其他大队修农具的活儿,装样子也得往县城跑个十几趟,如果还能按时拿出手套定量来,可能会引起怀疑,让许丽荣分担她那份倒也不错。
“你跟着织倒也可以,不过除了你以外,其他人可不能碰。”邓琳琅依旧把丑话说在前头。
许丽荣高兴的答应下来,终于觉得黯淡无光的生活里,照进了一缕光亮,虽然细微,却让她的心不再绷得那样紧。
自此许丽荣便在邓琳琅的西屋住了下来,还从知青点把自己的口粮搬到邓琳琅这里一半算是交伙食费,每天啥活都跟孙桂英抢着做。
孙桂英开始有些不相信许丽荣,做饭量米拿菜的时候都背着她。观察了几天发现许丽荣做的多吃的少,才跟邓琳琅说:“小许每顿饭吃那么少,是不是不好意思?”
当然是不好意思。知青们分的口粮跟社员是一样粗粮,邓琳琅家除了调剂口味已经很少吃粗粮,许丽荣哪儿好意思一直占便宜?
邓琳琅已经跑了三次县城,取回了一个大队修好的农具,又把另一个大队的农具送走,可以歇上两天。听孙桂英这么问自己,便想跟许丽荣谈一谈。
不想许丽荣先告诉邓琳琅,张晓凤等人已经从家里回来了,她也该搬回知青点住了:“不过手套我还会继续织。”
知青点好不容易有人留守,许丽荣跟别人一样带着自己给家里买的一点特产,还有一年的几十块钱分红回到了城里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