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慧丽撇了下嘴:“那孩子直接扔在你门口,跟别的孩子不一样,跟大妮她们才一样。”
固执起来的许慧丽不是邓琳琅劝得住的,只好收起那套小衣裳,坐着第二天头一班公共汽车回到了永安。才一下车,就看到宁记者飞快的往一辆要开的车上跑,邓琳琅只能远远的向他摆了摆手,连话都没顾得上说一句。
哪怕回来的行李没有去的时候多,邓琳琅也不想走那三十里路,跑到县委去找了杨金环,借了她的自行车回小庄头。
明明才走了三天,路边的玉米仿佛长高了一大截,绿油油的叶子把地面都遮住了,生机勃勃的样子让人心情舒畅起来,连邓琳琳惹起的那一丝不快,也飞快的散的不见踪影。
邓琳琅离开后最惦记的不是有孙桂英照顾的大妮和二妮,而是刚放进小河不久的鱼苗,回来头一件事儿就是去看它们是不是适应这里的生长环境,成活率如何。
小河不深,哪怕邓琳琅已经请人加深过,最深处也就一米左右,现在又没有啥污染,很容易看到水里小鱼们成群结队的东游西逛。
鱼苗投放的时候怕成活不好,邓琳琅买的有点儿多,导致小鱼们一游动就是黑乎乎一片,暂时没有什么问题,等过段时间恐怕会出现缺氧的情况,得想办法解决。
第88章
◎底线◎
河里的水草没有多少,指望鱼们完全放养是不可能的。邓琳琅在放鱼苗的时候,就跟许茂林商量好,由生产队挑两个年老的男社员,每天割草切碎后投进河里喂鱼。每人每天记一个公分,跟下地的人一样年底结算,只不过由邓琳琅出两个人的工分。
挑到的许茂春和许大柱都六十出头了,年轻时繁重的体力劳动,令他们的身体早早支撑不住下地的辛劳,已经好几年不能下地挣工分。
这次虽然是被许茂林挑中,有了重新挣工分的机会,却也被明确告知,这个机会是邓琳琅给他们争取来的。因此两人生怕邓琳琅觉得他们不尽心,每天割草、投喂的十分积极。
表现出来就是投下的草末,鱼儿根本来不及吃,很有一些直接沉到了河底。幸亏河水一直流动,草也切的够碎,被冲走了一些,否则按这个投量,加上鱼苗的密度,到夏天河水非得臭了不可。
邓琳琅赶忙找到两位认真切草的社员:“许大爷,忙着呢。”
许茂春跟许大柱听到招呼,停下手里的活看向邓琳琅,一下子都站了起来:“小邓你回来啦,鱼长的好着呢,这两天没有翻白的。”
邓琳琅看着他们身边老大一堆青草,心里感叹这个时代人的就是实诚,仿佛没感受到两人的紧张一样,笑了一下说:“我刚才看了,鱼是长的不错。你们不用把自己搞这么累,抽空也歇一会儿。”
两老人反而更加紧张了:“不累不累,比伺候自留地轻省多了。”
看来好好说是不行了,邓琳琅干脆带着命令的口气说:“鱼也不是喂的越多越好,以后上午两筐草,下午两筐草就行。等长大一点该加量了,我再告诉你们。”
许大柱嗫嚅着问:“那要是把鱼饿死了,算谁的?”
邓琳琅向他们点着头说:“放心,先按我说的喂着,要是把鱼饿死了算我的。不过你们就算不割草,也不时的上河边转转,别让孩子们随便捞鱼。”
与割草相比,割两筐草就在河边转悠,自然轻快多了,许茂春两个都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邓琳琅总算安心的回家,歇了一会儿又经过月亮门到了福利院。
院子里到处都是孩子们念儿歌的声音,邓琳琅站在窗外往屋里看,被她从整个前进大队选出来的郑玉娟,正对着本子一句一句教着: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开飞机……
孩子小脑袋一点一点的跟着读,头发看上去很干净,侧脸也很红润,衣裳平平整整的,小手都背在身后,认真的不得了。
“小邓,你回来咋没说一声。”许大柱的媳妇许李氏悄悄走到邓琳琅身边,小声跟她打招呼。
邓琳琅回头向她笑了一下:“我来看看孩子们听不听话,眼看就到晚饭的时候了,今天晚上吃啥?”
许李氏拉着邓琳琅的手往厨房带,边走边说:“贴的饼子里头,一半放玉米面一半放白面,菜是小白菜炖豆腐,骨头汤,还有野菜和小葱蘸酱,都能吃饱。”
厨房里还有两个人在忙活,听到动静抬头跟邓琳琅打了声招呼又各忙各的。邓琳琅见该轮班的人都在厨房,便问:“草儿哪儿去了,她现在会翻身了,离了人可不行。”
邓琳琅对许慧丽执着的称草儿做三妮也是服气:“娘,大妮她们两个最听不得人叫三妮,你叫顺嘴了那两不认你这个姥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