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页

孙桂英家的缝纫机没搬到合作社去,为的是福利院的孩子们一年四季得不停做衣裳,光有邓琳琅的那一台不咋够用。

如今孙桂英和许大富依然跟邓琳琅一家吃饭,穿的用的完全不用自己操心,每个月还能在福利院领二十块钱的工资,在同龄人中过着让人羡慕的生活。

而草儿已经能说会道,性子不是一般的好,不管见到谁都卖力的先笑,仿佛知道自己这样才会被人接受一样。搞的二妮现在喜欢草儿喜欢的不得了,每天上学前要跟她说再见,一放学得跑来看过她之后才肯回家写作业。

孙桂英再看草儿就不用再趁二妮不在的时候,而是跟大妮、二妮小时候一样,走到哪儿带到哪儿。这让孙桂英每天保持了好心情,看起来比同龄的人都年轻不少。

郑秀敏见孙桂英听说自己用缝纫机入股合作社没啥反应,有些羡慕的问:“你那缝纫机没入股,是不是还跟着大富一起种地?”

孙桂英点了点头:“分地的时候,我们不是跟小邓她们娘三个分到一起了吗,她说种地的事儿不用我们操心,到时候她找机器,跑两圈就种完了。”

“用机器种地?”郑秀敏有些不相信:“那东西进了地里,轱辘不得把庄稼糟蹋喽?”

孙桂英也没见过用机器咋种地,不过她选择无条件相信邓琳琅:“小邓说能行,应该会想办法吧。”

郑秀敏也很心动:“要是行的话,我就不把我的地给那两小子种,让小邓一起种上得了。”

晚上孙桂英对邓琳琅说起来还有些不屑:“她说的倒轻巧,还一起种上,那机器跑起来不得花钱?”

邓琳琅却觉得这是一个推进集约种植的思路:“许队长这些年给咱们帮了不少忙,发后也少不了麻烦他的地方,要是他们愿意的话,咱们帮着种也没啥。他们两个儿子不是一人一年给二百斤玉米吗,咱们直接包他们的地,一亩地一年给一百块钱。”

“一亩给一百块钱?”孙桂英觉得小邓怕不是疯了:“他们两口子有三亩多地呢,你一年就得出三百块钱,上哪儿挣那么些钱去。”

邓琳琅十分豪气的向她摆了下手说:“那都是小钱。”

总算可以自主种东西了,难道她还跟生产队时一样,只种玉米高粱,当然是啥赚钱种啥。只是今年地里的庄稼早就种到地里了,得先收获了再说。

哪怕村民们接手分到的土地时,已经入夏,可是他们对土地的热情前所未有的高涨,恨不得每天长到地里,一棵杂草都不肯放过,鸡蛋大小的土坷垃都被敲碎,还有的人家又施了一遍化肥,盼着能打出更多的粮食。

新任村长郑春山看着大家的干劲高兴,不自觉的在心里也有算着这是玉米种子种下的第几年,然后“惊喜”的发现,明年全村又该换玉米种了。

可现在地都承包给村民了,种什么,咋种都由村民自己说了算,不再是大队统一决定了。如果村民不肯花钱买种子,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前些年为了保密,前进大队只有他、陈老实以及许茂林等有限的几个人,知道种子是邓琳琅托人淘换来的,其他社员只知道自己生产队的玉米高产,为了少交公粮大家都肯保密,却不知道高产的根源在种子上。

来年如果村民选择自己留种的话,产量下降是肯定的,他该咋跟社员解释呢?

没了主意的郑春山,心急火燎的来到福利院,却扑了个空,孙桂英告诉他,邓琳琅带人到河边网鱼去了。

郑春山没心思跟孙桂英说闲话,连跑带颠的到了小河边,看到一辆旧半挂车停在那里,后斗放着两个大水箱,里头的鱼不时扑棱两下,却没能蹦出水箱的范围,落到水里砸出一片水花,不甘心的接着扑棱。

不用问,一定是县里那位小李又来进鱼了。

郑春山有些羡慕的看着数钱的邓琳琅,高声数起数来:“六三,七五。”

交过钱的李卫党,乐呵呵的看着郑春山童心末泯的跟邓琳琅开玩笑,自己跟他打了个招呼:“郑村长,这么闲在。吃鱼不,都捞好了,你一会儿拿两条回去炖,我请客。”

郑春山眼看着邓琳琅没受自己的干扰,直接把钱放进口袋里,才摇着头说:“现在给我龙肉我也吃不下。”说完把眉毛鼻子挤到一起,一脸的苦大仇深。

无事不登三宝殿,说的就是郑春山。邓琳琅习以为常的看着他做戏,就是一句话也不说。郑春山拿她没办法,只好向李卫党卖惨:“小李呀,咱们也打了这么些年交道了,你说我这个人咋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