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主席在电话那头除了深深的叹气外,只说了一句:“邓琳琅同志,谢谢你。”
邓琳琅没有跟她客套太多,毕竟现在最主要的是请李教授现场看看自己种的板蓝根和益母草。望着长势不错的两种药材,李教授有些疑惑的看着邓琳琅问:“两种药材长势都不错,你们接着按以前技术指导教的管理就可以了,非得请我来干啥。”
邓琳琅微笑着说:“我只能按照书本上的情况指导一下,遇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问题就束手无策,所以还得麻烦李教授。”
“你自己指导的?”李教授有些不相信的拔起一颗益母草,捻捻草茎又细细看过叶片,叹息一声:“如果不是你说的话,我真不敢相信。我的一些跟着做了几年课题的学生,恐怕都不如你。”
邓琳琅不肯接受夸奖,赶紧问了几样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李教授一一解答的时候,邓琳琅便一一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好在李教授走后教给自己的工人。
见邓琳琅没啥要问的了,李教授问出了自己的问题:“你说咱们的中药厂寥寥无几,是因为药材供应不是,难道你认可咱们中药的治疗效果?”
现在年轻人,不是都很认可见效更快的西药吗?
邓琳琅毫不犹豫的点头:“如果说中药没有效果的话,那几千来咱们的老祖宗是如何治病的,那些医书验方没有效果的话,又是如何流传来来的?只不是咱们只重实效,验方没有进行过分析量化,又强调一人一方,因人、因病易方,才让人对中医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分析量化?”李教授嘴里重复着邓琳琅的话,手里无意识的捻动着益母草:“你觉得应该如何分析量化?”
第100章
◎心疼◎
看着一望无际生长旺盛的药草,想着邓琳琅刚才的话语,李教授心情十分激荡,十多年已经被打压到只想保平安的想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一个想法逐渐成型。
那便是有如此丰富的资源,在小庄头建立一个中药研究基地,最好建建一个中药厂,才能更好的发挥这些药材的价值,把小邓说的验方分析量化尽快研究出来。
只是他只会种药,如何把药材变成中成药,却一知半解,还得找老朋友一起才能落实。但是想请动老朋友,光有两百多亩、两种草药,是不可能的,就看小邓所谓的分析量化能不能建功。
事实证明邓琳琅没有让李教授失望,她提出的分析量化也不是拿新鲜名词唬人,是真有一套自己的见解。
就听邓琳琅说:“咱们中药所以很少出成药,是因为在望闻问切后,根据病人的身体情况酌情确定方子中药材的用量。但是对于大规模的流行病来说,医生很难对每个人都望闻问切,也不可能一人一方,这就需要确定一定范围内药剂承受量,确定之后,只要把这个一定范围圈定,验方就可以大规模生产,达到尽可能多医治病人的目的。”
西药能大规模推广,就是在大规模样本筛查的基础上,确定规范用量的。
李教授定定看着侃侃而谈的邓琳琅,想不明白她是如何想到这个办法的——据他了解,眼前的邓琳琅,只是在运动中读完了高中,学历水份还是很大的。可她说出来的,就算是跟他或是老朋友搞了几年研究的研究生们,也都从没有一人提出过。
不止研究生们,他和老朋友自诩在本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同样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
一定要把老朋友拉过来,两方互动才行。
李教授把自己的想法一说,邓琳琅都觉得他的脑洞开的有点大,毕竟她想种药材,是为了增加收入,咋到了李教授嘴里竟成了自己要振兴中医?
但是从长远来说,李教授的提议无疑格局更大、成效更好,邓琳琅自然不会反对。不仅不反对,她还要从中牵好线、搭好桥,更要帮助做好村民的工作,帮助李教授的设想得到实现。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千头万绪,邓琳琅得先协助李教授向公社打报告,把实验室的用地解决好,又得陪同公社领导一起向县里汇报,因为公社领导对把中药材种植与加工本身就没有啥概念,直接向县领导汇报的话,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不止如此,李教授的老朋友到了小庄头之后,邓琳琅才知道竟是位中医大家,本就对中成药有自己的想法和一些实践经验,经常要拉着邓琳琅坐而论道。
一时邓琳琅见了他老人家就想跑,生怕自己的半吊子水平误导了老教授。几次下来,老教授总算认可了邓琳琅对自己的定位,只说要看到种植药材与野生药材药效的区别之后,再和邓琳琅探讨多品种种植的问题。
邓琳琅在安排好李教授的住处之后,还是给刘主席打了个电话,没诉苦、没抱怨,只是请刘主席帮忙跟黄土梁公社打个招呼,别在自己给两个孩子上户口的时候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