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社到小庄头的路变成了两车道的水泥路,水泥是邓琳琅帮着联系的。福利院的旁边又起了一座两屋小楼,另有一块大大的地皮上,几栋楼的地基已经打好了,只等来年秋收再施工。
如果不是福利院的楼房没有变化,许慧丽差点找不到闺女的院子在哪儿。
“这个丫头,盖房子这么大的事儿咋不跟咱们说一起,咱们不会盖房子,也能帮她给工人做做饭呀。”许慧丽看着外墙被涂成米黄色的小楼,心疼的向邓晋生抱怨着。
邓晋生仔细打量着小楼,觉得小闺女有些高调了:“她不是说今年又收养了五个小孩子,还盖这么好的楼,就怕别人说闲话。”
许慧丽觉得自己可以抱怨闺女,别人却没那个资格:“说啥闲话,我闺女收养那么多孩子,天天自己往里搭钱,那些人不出钱不出力倒好意思说嘴?”
邓晋生看着明显到了更年期的妻子,没有跟她争辩的兴趣,自己推门进了院。
入院不再是石子路,而是红黄两色砖铺成的地面,厨房与正房间是抄手游廊联接,下雨天来回走也淋不着。西边的柴棚不见了,一架还没来得及收藤的葡萄架上,仍有褐色的叶子沙沙响着。
葡萄架下的地面也铺着砖,上面摆了石质的桌椅,可以想见夏天坐在这里吃瓜喝茶的惬意。
与后院的过道宽了些,绕过去多了一间锅炉间,还多了一眼水井,一根电线与水管从水进伸出来,邓晋生都没看出是做什么的。
听到动静的孙桂英,从福利院那边过来,见邓晋生在正要伸手拉电线,忙大声说:“小心,别动电线,小心漏电。”
邓晋生收回手,问孙桂英:“这是干啥的,咋还把电线接到井里了呢?”
“这是小邓想出来的主意,一插电就把水直接抽上来了,不用再一潲一潲往上提水,洗澡、冲厕所都方便着呢。”孙桂英有些骄傲的向邓晋生说:“小邓说了,现在我们也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城里人生活啦。”
的确是这样,哪怕今年是第一次来小庄头,邓晋生也知道小闺女现在的生活水平比城里人强多了,不说别的,光是那辆回平山的吉普车,整个轧钢厂家属院就没有第二辆。
许慧丽跟孙桂英打过招呼便问小闺女的动向,孙桂英更加自豪:“跟两位教授到县里开会去了,我们郑村长也跟着去了,商量我们村明年大家都种药材的事。”
邓晋生夫妻对视一眼,觉得自己越来越不了解小闺女,心里竟生出了危机感。不过人家孙桂英这些年对小闺女的照顾,他们夫妻再拿血缘说事儿的话,就太亏心了。
所以两人都笑着关心起孙桂英和许大富这一年来的身体,又感谢他们夫妻一年来又帮衬了小闺女不少,倒把孙桂英搞的有点不好意思。
她边把两人领到楼里,边告诉二人,在盖楼的时候,邓琳琅便把他们的房间规划出来了,就在一楼客厅东边,怕他们睡不惯炕,特意请王相臣给他们打了一张一八两米的大床。
这几年轧钢厂的效益一般,没有新盖家属楼,不过邓家的住房条件还是改善了些,因为现在家里只有他们夫妻两个和邓林强住——邓林强考上的是平山市师范学院,可以回家住。
但是邓晋生夫妻一直用的是一米五、一米八的床,乍见一米八两米的大床觉得宽大了太多:“我们一年才来住几天,咋还打这么好的床呢。”许慧丽心疼的不得了。
对于亲娘如何抱怨邓琳琅,孙桂英一向不多掺杂意见,带着两人参观起别的房间来。
晚上接风的时候,邓晋生提前告诫许慧丽,不许她在孩子们的面前数落邓琳琅,免得她在孩子们的面前没面子。邓琳琅开始以为许慧丽饭后会说几句,不想说起自己一年来做过的事儿,哪怕说的尽量轻松,许慧丽红了眼圈,看她的目光里全是痛惜,一句话也没说。
“孙婶子,我娘今天是咋啦,一句都没说我。”邓琳琅简直接受不了这样的亲娘。
孙桂英有些好笑:“你这一年办的事儿,别说是亲娘,就是我这个外人看着都替你累的慌,她只有比我更心疼的,哪还顾得上说你。”
不得不说,同龄人之间的思想更相通,从第二天开始,许慧丽又开始接管家务减轻小闺女的后顾之忧,邓晋生则跑到工地里帮起忙来。
邓琳琅劝不住他们两个,自己手头的事情又多,便由着他们去了,自己继续跟几家由老教授介绍来的厂家,谈益母草的收购价格。
哪怕有了老教授这句话,邓琳琅这一年仍很忙碌,在邓晋生两口子秋收后再次来到小庄头的时候,才发现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