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页

西瓜味的风和你 陆桐 1672 字 4个月前

陶抒苒回房间拿了手机给姜寒栖报过平安,没过几秒就收到了在上课的某人的回复:“放学后我去接你,去医院打个点滴吧。”

才不要叻,陶抒苒连打了十几个感叹号否决了姜寒栖的提议,她不喜欢医院的氛围,为了感冒这种小事情,她完全不想去医院受罪。

那边的回复变慢了,陶抒苒趴在桌子上,看着那行“正在输入中…”状态持续了好一会儿,才弹出新的对话框:“那我去你家给你补补课吧,课堂笔记我会整理好给你的,学业方面不要担心。”

有了寒假里系统的预习,陶抒苒的知识框架已经建立起来了,听课更多的只是为了查漏补缺,剩下的还是要靠刷题来提升掌握程度,但她还是吧嗒吧嗒地打字应下了,不管怎么说,能多看看姜寒栖,她觉得心情很好。

发了一会儿消息后,陶抒苒给陶母打了个电话,没响两声就被挂了,这是多年来的惯例,上班时间接不了电话就是在忙,下午还正好是走访、开会的好时间,陶抒苒识趣地没有再打过去了。

她放下手机就去翻书包,下午的课是数学地理和英语,她便掏出了三门课的练习册,也不知道老师今天课上打算讲多少,总归都做了就是了,先自己熟悉一下题型和考点,等姜寒栖过来给她补习时,效率也能更高一点。

陶抒苒的学习态度一直都很端正,所以基础打得还算挺扎实的,但在发散性思维上一直做得不太好,而这一点对于理科学习来说,恰恰又十分重要。

姜寒栖恰恰就有着这样令人羡慕的天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甚至只要了解过概念的定义,她便能很轻松就判断出各部分的联系。理科知识在她眼中,大概就是一座立体可观测的巨大模型,她只需一眼,就能轻松看到目标的位置。

而陶抒苒无法做到,她只能通过不断地刷题,去学习新题型的解法,然后下一次遇到时,直接用已知的解法套在同一题型里。

放学后,姜寒栖坐在她身边时,陶抒苒就这样幽怨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姜寒栖握着笔的手虚虚划了一下,神情似乎是并不认同的:“每个人的思维模式并不是固化的,往往各种类型的都会有一点,发散性思维一般我们说的也就是一题多解了,但解法的多样化其实就是和阅历有很大关系的我只是看得多了,所以知道得也多了,所谓发散的过程,也不过是回忆的过程罢了。”

“但是做题效率是天生的呀,你学习效率高,所以学到的就比别人多,差距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陶抒苒把刚刚讲评完毕的随堂作业合上放在了一旁,露出了她自己买的模拟卷,心情更是沮丧了。

姜寒栖靠近了一些,看向卷面。

五中极重学业,实验班的进度会比普通班快一些,她们现在的数学已经学完了高一下的课本,刚刚启动了高二上的内容,陶抒苒做的就是里面的数列专题卷。

大题部分,五道题里只勉强做完了一道,不等式的放缩范围过小,导致验证过程极为复杂,密密麻麻差点要写出框去,而其他几道要么空着、要么只做了第一小问。

“数列是高中数学部分一大难点了,申城卷不会考得很深入的,专题卷里其他省份的题目有的是倒数第二甚至倒数第一道大题,难度肯定就上去了。而且我们这学期只会把基础知识点讲完,更深入的部分应该会放到一轮复习里。”话虽然这么说,姜寒栖仍旧拿起了草稿纸,开始挨个给她讲过去。

其实姜寒栖一直觉得学校这样的学习安排很不合理,在大班教育中,启发式教学本就是非常难做的工作,在讲课时用最基础的题型,却在作业里安排上不曾提点过的新解法让学生思考,往往会对学生的自信心产生不小的打击,开始怀疑自身能力甚至对学科产生惧怕,尤其是数学这种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需要层层深入的学科,过大的跨度最终只会让教学成果落得个和夹生饭里的米一样的地位,是在化易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