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页

常府管家生得平头正脸,待人接物也极为妥帖。他引着封璘往堂屋去,拐弯时刚好撞见有人从偏门进来,见着管家便连连作揖,瞧装扮像是附近海域的渔民,蓑衣粗简,肩上扛着一只竹篓。

“俺才从海上捞鱼回来,听说常老又给慈济坊送了不少衣食。总受他老人家恩惠,俺们心里过意不去,这是才打上来的鱼虾,不值什么钱,给常老尝个鲜。”

管家让人接了,又要塞给他钱,渔民惶然不肯受。管家不知同他叽叽咕咕说了些什么,渔民忸怩一阵,还是收了铜板,感恩戴德地去了。

“老规矩,拿到浅滩放生了吧。”管家轻描淡写地吩咐完,转身对封璘笑道,“殿下,这边请。”

封璘细想着一路的见闻,冷不丁问:“常老爷总是这样做善事的吗?”

管家面上的笑纹丝不动,答道:“老爷常说行善积德,福有攸归。好比这偏门无人看守,就是为了方便百姓登门求助,附近谁家有难、谁家有缺,跟账房知会一声,银两或衣食,即刻便送到家门口。”

说话间,十八级台阶已经及顶,菩提树叶招翻着,像一阵雨似的骤洒过去,蔽了梢头金乌。封璘余光俯瞰,心念一动,听了管家的回答,他颔首不语。

堂屋分为里外两间,陈设大异其表,东瀛的和扇、西洋的鸣钟,高丽国的五色猫眼随意地散落在珐琅金丝大盘上,绿瓷缸里还养着一对玉身红眼的小龟,在那里呷波喋藻。

如果不是居中的青铜塑身关公像,封璘几乎以为自己这是误入了圣人的内库。

管家拨了珠帘,到里间请人,常敏行出来时,身上还捎带着淡淡的檀香气。这屋子进深不够,封璘隔着道珠帘,一眼便瞧见了里面供奉的牌位,上头的名字居然是杨大勇。

“寒舍鄙陋,让殿下见笑了。常七,奉茶。”

常敏行着莲纹,持佛珠,踏僧屐,长髯飘飘的样子像极了佛龛里走出的老神仙,满屋子的珠光宝气也似黯然失色。

其实来到闵州的这一年,封璘不止一次听说过常敏行其人:他是钦安百姓交口称赞的佛陀善巧,是少将军眼里深居简出的大隐隐士,也是先生情报中貌恭心险的海上掮客。

直到今日得见,那种杂糅的感觉变得更加强烈。常敏行面部偏狭,鼻尖鹰钩,是相书上说的青锋之相,暗指狠戾。可当此刻他凫烟而来,那锋利竟似包裹了佛光慈柔,让人很容易轻忽了危险。

封璘撩袍落座,勾起唇角道:“如果这都叫鄙陋,那么皇宫大内也不过寒窑百顷。看来这些年常家与倭寇勾结,的确收获不浅。”

兖王行事怪诞,难以用常情揣度,对此常敏行早有耳闻,这也是为什么他时隔一年方请人过府相见。但令常敏行没想到的是,封璘甚至连寒暄都没有,就鲜明地亮出了矛头。

茶水齐备,常敏行屏退了众仆,道:“说是勾结不准确,应该叫合作。倭人也谈不上我的合作伙伴,在此之前,我只和晏朝官员做生意。”

“常记票号手伸得长,这个本王知道,”封璘稳坐在椅子上,说:“从庆元三十三年开始,你一直给包括高家在内的朝廷官员洗钱,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可是作为回报,他们给了你什么呢?”

“人情,”常敏行转动手里的佛珠,笑了笑,“人情很重要。殿下没干过买卖,不知道里面的门道。我不缺钱,又不求官,那些大员们欠着我的人情没法还,难受得紧。”

封璘顺着他的话也笑,“人情大过天嘛。所以巡检司的官员对往来双屿的商船都很宽松,只要在船主手上看到常家的符牌,查也不查就放行了,海上走私由此变得十分便宜。”

听到“双屿”的地名,常敏行手势一停,少顷捋须道:“看来殿下对于宏愿的内情,知道的比我想象得多。不错,双屿之征,我家老爷子用鸳鸯阵击败了倭寇,把命跟遗骸一块留在了岛上。那是我常家的福地,他们敬着些也是应该的。”

“常老太爷一战成名,被沿海百姓当成保护神,跟海神妈祖供在一起。但你却借着这份敬畏,把老爷子的埋骨处变成了走私船的周转地。安家大火以后,闵州官场大换血,商路壅塞,你难受了吧?”

常敏行点头,说“可不是”,“事关宏愿,没办法,我只好出钱跟地方乡绅借。他们的船只都在巡检司挂了牌,平常也替朝廷运运粮草或者贡品,很安全。可是没想到,京城说建商港就建商港,这些船只有了他用,自然就不肯租给我了。”

石阶坡度略显陡峭,若有人从偏门入,毫无疑问会被遮挡了视线,须得拾阶而上,方能一点点窥见那如鸟斯革的檐牙。如此体验,倒教封璘想起了面圣,或是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