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帝阙韶华 薄荷酒 5116 字 4个月前

接下来,小道消息满天飞,宫里的内侍和宫女被塞了银子,就半真半假、花样翻新地往外透露情报,娘娘们今天又观看了几幅画像,中意谁家的小姐,准备向四皇子和五皇子推荐谁;再过两天,连候选名单都冒出来了。

兰亭宫和芷汀宫都备受困扰,送来的画像仍在不断增加,莲贵妃直接命令宫女关门谢客,容贵妃也是措手不及,甚为头痛。赐婚虽然是美事,但关系到皇子的终身幸福和宫内宫外的人情世故,一个处理不慎,,怕是后患不小。

容贵妃如今协理后宫,儿女双全,荣宠富贵已到了顶点,日子过得称心如意,可不想无端增添烦恼。要不要顺势办个游园会,将洛城的官家小姐和年轻才俊们都邀来,请四皇子和五皇子自行挑选呢?

她同回宫探望的女儿商议,被洛雪凝一口否决:“母妃,我知道您是想面面俱到,但是四皇兄和五皇兄都是什么脾气!五皇兄还好一点,四皇兄会肯参加游园会挑姑娘?只怕劳师动众折腾半天,他们一个也不肯来,岂不是更加难办?”

她见母亲仍然不明所以,索性说的再直白些:“父皇犯糊涂,母妃怎么也跟着糊涂,四皇兄的婚事当然是由莲妃娘娘做主,根本不用我们伤脑筋,至于五皇兄,您不先问问人家自己的意思?”

容贵妃是被连日来女眷们的攻势搅得发晕,闻言立时醒悟,将云王的婚事彻底交给莲贵妃,不管在皇帝还是其他人面前都说得过去,自己还落下了人情。

而宁王……她疑惑地问道:“你是说那个杜家的姑娘?但她的家世低了些,而且五殿下回京也好几个月了,没听说有什么动静。”

“所以说,要先问问清楚啊。”洛雪凝抿唇一笑,慢慢说道,“我总觉得,五皇兄待她有些不同,如果当真要娶妃,说不准就是这杜家的小姐了。”

外间热闹非凡,洛临翩和洛凭渊自是有所耳闻。两人碰面时俱感无语,明白是将皇帝老子惹得狠了,预先连征兆都没有就事到临头。从目前的情况看,想拒绝也很难找到理由。

云王习惯了府中清静,十分不情愿,被母妃劝说几次才勉强点了头,但是为三岁的小世子着想,只同意娶一名侧妃。他的前王妃是翰林院长史顾宏声之女,因难产早逝。或许是希望能通过书卷气冲淡儿子身上金戈铁马的杀伐煞气,莲贵妃定下的侧妃人选仍是顾家的女儿,虽非嫡出,但知书识礼,娴静婉约。

而宁王这边,就比较迷茫了。从去年年初起,洛凭渊的脑子就被纷至沓来的三国比武、试剑大会、清丈田亩,尤其皇兄的病情和解药等等,塞得满满的,压根分不出一丝心情顾及其他。而今他将满二十一岁,天宜帝在这个年龄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废太子、安王和云王成婚也都在十七八岁,自己已经算是很晚了,但他仍旧感觉突然,未曾做好准备。

洛凭渊没有亲厚的女性长辈,容贵妃那边虽然关系融洽,毕竟是隔了一层,所以他唯有像遇到其他困扰时一样,去静王府寻求指点。

有几分窘迫是难免的,从前被揶揄,宁王殿下还能理直气壮地反驳:“皇兄都尚未娶妻,怎能轮得到我?”但今时肯定是不同往日了。

洛湮华却没有像过去那样逗他,而是沉吟着问道:“得知父皇要赐婚,你最先想起的是谁?”

“自然是皇兄。”洛凭渊不假思索地答道。他第一个念头的确是,皇兄听说后会有什么反应,又会给自己怎样的建议。

“我是说女孩子。”洛湮华哭笑不得,“既然赐婚已成定局,那么凭渊想到的第一个姑娘是谁?或者说,你觉得,我会向你提起哪家的小姐?”

洛凭渊沉默,他当然懂得皇兄的言外之意,距离在顾弘声府中碰见,时间已过去了一载有余,但他并不曾忘记那个皇觉寺中瑟瑟发抖的少女,鼓足勇气进宫,在大殿上为自己陈明真相的杜棠梨。他将杜家置于保护下,而今无论洛文箫还是昆仑府都已不再构成威胁,但下一步该如何,却迟迟没能想清。

杜家显然是知礼而本分的人家,安静地接受一切安排,从未提出过逾矩的要求。只有在动身下江南前,宁王曾经收到一份简单的程仪:两坛十五年陈的状元红,一篮自家烘制的柿饼,以及两双布鞋。

所有的少女都像谜一样,洛凭渊到现在也弄不明白,杜棠梨是如何晓得自己的尺码,做出针脚绵密又舒服的鞋子。不过,就如静王曾说过的,她是个很好的姑娘,既然一定要成婚,那么比起其他匆匆一面或素不相识的女子,无疑更让自己愿意尝试接受。

然而,他又不能不感到顾虑。若非阴差阳错被姚芊儿带到皇觉寺,卷入韩贵妃的阴谋,杜棠梨本应一直过着平静无争的生活,与自己毫无交集。洛凭渊不能确定,一旦进入宁王府,面对规矩繁多又较为复杂的环境,她能否适应。或许,设法为杜蘅谋一个外放的实缺,再通过容贵妃为杜棠梨指一桩门当户对的婚事,有自己照拂,小富即安,自由自在,才是最适合她的方式。

“也不必一时三刻就做决定。”静王悠然啜着清茶,见他久久不语,微笑说道,“没想好的话,何妨先去一趟兰台?”

第一百八十三章 海棠依旧

史官杜蘅带着家眷住进兰台,已经是一年多前的事了。除去去年经吏部考评,循例官升一级,为从六品,他和家人的日子可以说波澜不惊,没有什么变化。如果一定要找出值得言说的地方,大概是曾经围绕着杜棠梨的关注越来越少,终于趋近于消失。

在顾长史府中遇到宁王,继而迁入兰台后,杜棠梨一度接到了许多来自宗室贵妇、公卿小姐的邀约。五殿下难得会关照一名女子,这位杜家的小姐简直太幸运了,说不准就会飞上枝头。众女眷于是争相表示亲善,及早笼络结交。有一两个月的时间,杜棠梨每天都在为必须出门赴约而发愁。她实在不喜欢置身于好奇探究的目光里,那些有诰封的夫人,衣着华丽的郡主、县主,一个个表现得友善和蔼,有的比姚芊儿还会做人,杜棠梨却能察觉其中别有用心的审视,时而流露的弦外之音,热情背后隐隐的敌意与不屑。她们仿佛从不放过机会暗示:你根本不适合也配不上五皇子,还是回到自己该待的位置去吧!

按理说,杜蘅的从六品虽然不高,却也不算芝麻绿豆的小官,如果能得到一份实缺,出京放外任,还是很有作为的。然而京城高官王侯遍地,杜大人出身平平,一无实权,二无外财,加之不擅结交人脉,仅守着一份俸禄供养家小,当然不被放在眼里。

杜棠梨也的确再没能见过宁王,只通过父亲偶尔漏出的口风,以及应约时听到的女眷们议论,断续地得知一些消息,他应该是非常的忙,比从前更加深得重用、备受瞩目。杜棠梨接到的邀帖渐渐少了,而每一次不得不出门,受到的接待也有了冷淡怠慢的迹象。果然,五殿下不过是一时心血来潮而已,否则就算再忙,也不至于迟迟没有表示啊。

或许唯有丹阳公主的态度始终如一,皇觉寺事件发生后,洛雪凝不仅派内侍送来许多贵重衣料,而且隔一段时间就会邀她进宫叙话,一起到御苑去看小鹿,着实挡去了不少冷言冷语。杜棠梨能感觉到,公主是真的将自己曾经为宁王作证的事放在心上,有意给予帮助。她也曾一次次回想起静王洛湮华,尽管只是夜晚马车上的匆匆叙谈,却令她永难忘怀。宁王身边,是有真正关心爱护他的人的。

当外间发生的惊涛骇浪透过兰台的高墙传入,夜半被重华宫内的中鼓惊醒,或看见宫中含章殿方向火光冲天的时候,杜棠梨常常感到难过,她希望自己能做些什么,哪怕帮一点忙也好,但不管静王、宁王还是丹阳公主,都是那样遥不可及,她实在太渺小,力量也太微薄了。

杜棠梨能够付诸行动的,也唯有瞒着父亲溜出家门,站在靖羽卫校场的擂台下,看着宁王在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中大败北辽高手。能达成这一点小小愿望,还多亏遇到了曾在静王身边见过的那位黑衣青年,否则凭她和丫鬟沁画两个,连校场都休想挤进去。

至于洛凭渊收到的两双布鞋,过程就更是偶然。杜棠梨第二次被邀进宫时,洛雪凝正在绣一双鞋垫,笑着说是给五皇兄做的。当时也不知公主是有心还是无意,茶点用到一半,突然记起一件要紧事,匆匆起身去主殿禀告容妃,将客人暂时撇下。杜棠梨独自坐在宫室内,四周无人,她鬼使神差地拿起快要绣好的精致鞋垫,飞快地用手指量了一下尺寸,心砰砰地跳个不住。

在家里穿针引线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很荒谬,但手中的针线却忍不住愈发绵密细致,抽出每晚临睡的时间,做完两双才罢手;最后,将鞋子妥帖地收好,与当初的糖荷包放在一处,并没指望能送出去。

杜蘅的性格严谨而略嫌古板,搬入兰台后对家宅管束得尤其严格,既怕家里人生出非分之想,言行不当招惹是非;又担心女儿白白抱着希望,到头来受到伤害。但是当姑妈发现了杜棠梨藏起的鞋子,悄悄地告知时,杜蘅却只是深深地叹了口气,一句话也没说。再过不久,宁王即将奉旨下江南,杜棠梨就发现自己用作念想的布鞋不见了。她默不作声,悄悄地找了好几天,才知道居然是被父亲拿走,凑成一份程仪送去了宁王府。

中秋过后,五皇子回京复旨,安静了一段时间的杜家又开始有访客登门,杜棠梨也收到了宫候小姐们久违的请帖,不过数量和热情程度都远不及一年前,应该主要是出于试探猜测。杜棠梨推说身体不适,全部谢绝,一次也没有赴约。她觉得好笑,同时也有一点委屈,宁王明明是为了安全考量才让她全家暂居兰台,除此之外从未给过任何承诺,结果所有人都看成别有深意,害得她枉担虚名,动不动就被人找麻烦、看笑话。但比起这些小情绪,她心里更多的是担忧,因为即使消息闭塞如杜家,也断断续续听到风声。静王殿下病重,与皇帝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宁王也抗旨延缓归期,洛城的空气里弥漫着紧张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