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页

艇仔粥的特色就在一个鲜字,鱼虾花蛤都是新鲜打捞上来的,水又是清甜的山泉水,熬制出来的粥细滑软绵,鲜甜无比。虾蛤新鲜微甜,鱼片微韧带甜,十分爽口。

赵沐赞道:“此粥取材简单,熬制也不难,却是鲜甜无比,确实是美食。”

“这粥看似简单,实则暗合了老子的自然之道,”齐熠说着,双眼忽然一亮。自然之道,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段时间朝中一直在讨论应如何治理大昭。张大人等主张以法家治之,严刑厉法,重典方能无人敢犯;宋大人等主张以儒家治之,天下皆守礼,方能和谐太平。赞成儒家的斥骂法家过于严苛,有违人和,主张法家的则讽刺儒家过于温和,软趴趴的,能治什么国?

两派人各种引经据典,吵的不可开交,让新帝和他头都疼了。

不过他们有一点说得很对,法家太重典,儒家太守礼,皆不适合刚刚建立的大昭。新帝只喜打仗不喜读书,虽然后来被老师和齐心月逼着不断上进,但一碰到这种制定国策的事情就忍不住愁眉苦脸的。

冥思苦想几天后,没想出什么好的方案的新帝顶着两个硕大的黑眼圈,拉着他的手,苦哈哈地让他尽快想出个章程来。

齐熠领命,才刚想了一会,祖母便让他出门踏青了。没想到就是这次踏青,让他想到了治国之策。大昭方建立,百姓疲惫,只希望能休养生息,此时“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唯有采取黄老学说,奉行无为而治,这大昭才会像这粥般慢慢鲜甜无比。

齐熠思及此,只觉得自己茅塞顿开,脑中清明一片。他郑重地朝陶芷韵行礼,谢道:“多谢姑娘,我明白了。”

陶芷韵惊讶又疑惑,“你明白什么了?”

“不用理他,他这人经常想东西想到入迷,又因为别人不经意的举动茅塞顿开,然后就会现在这样,郑重道谢。”赵沐将折扇啪的一声打开,潇洒地扇了扇。

陶芷韵点点头,眼见锅里的粥还有些,便邀渔民一起吃。

渔民一张晒得黝黑的脸顿时涨红,满是惶恐与受宠若惊,推辞了几遍,这才接了一碗粥过来。他才尝了一口,便惊得瞠目结舌,“这鱼虾我从小吃到大,自己也打了十几年的鱼了,却从来不知还能做的这么香甜。”

“事先没想到要做这个,准备的材料不足,这还不是最好的呢。”陶芷韵笑道:“您常来这水边打鱼,新鲜鱼虾是不缺的。前面的还按我今天这样做,然后将油炸鬼丝(即油条丝)、用油滚过的花生、葱花、蛋丝、浮皮、海蜇丝、叉烧丝、烧鸭丝和鱿鱼等放入碗中,将带鱼片、虾、花蛤等的滚烫的粥冲入碗中,这鲜甜无比的艇仔粥便成了。到时候可以自己吃,也可以在船中兜售。”

渔民知道她这是在教自己一样赚钱的法子,闻言顿时大喜,连声道谢:“多谢小姐,多谢小姐。”

陶芷韵摆摆手,和齐熠等人一起下了船,往草地走去。

齐熠笑道:“陶店主当真心善,见那渔民穷苦,便将那制粥之法教给了那渔民,还分文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