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力他早有部署,并不担心。如今的要事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太过蹊跷,明显不同寻常。倘若遏制不住,必将对颖海造成巨大的内耗,凌烨不能不重视。
敬王定会借此在昌州民间传播流言,以鼓动民心背离颖海。
凌烨有种预感,这场蹊跷的瘟疫并非普通的病症,恐怕不是医术可以解决的,否则敬王也不会有信心以此就能困死颖海。瘟疫的症状特性,如今还未知,宁昌边界的影卫已经前往探查。待到苏朗赶回颖海,也会第一时间往帝都传讯。
在此之前,凌烨还是将太医院擅长治疗时疫的院判宣了来,命他组织御医人手,准备前往颖海。南江灾民流离失所,病患少不了,哪怕不能攻克瘟疫,医其他病也是在行的。再不济,太医的到来也能稳一稳民心。
凌烨有条不紊地将一桩桩事安排了下去,转眼就到了天黑,殿里点了灯,他心里的怒火和哀痛渐渐消弭,剩下的只有满身的倦意。
凌烨按了按额角,拉开御案一侧的抽屉,将前两天收到的楚珩的信拿了出来。他看着信笺上的字迹,脑海中浮现楚珩在灯下执笔书写的模样,不想他动怒伤身,每封信都要提一句“善加珍摄”。
倒是记得提醒他,也不知道自己在昌州有没有好生吃饭,凌烨眉目不由自主地舒展开来,算算日程,楚珩差不多也快到宜崇了。
这两年,永安侯萧温琮经常不在帝都,因为宜崇不会主动参与皇权争夺,这是萧家铁律。但萧侯这个人,凌烨可以断定,即使他不偏帮帝都,也绝不会暗中跟敬王有牵连。相反,敬王还要想法子拖住宜崇萧氏,提防他们加入昌州战局。
江南世家势力若有十分,颖海、裕阳、定康、祁陵各占其一,宜崇独拥十中之三。
永安侯府的顾忌,凌烨其实清楚,萧家真正的强大之处在于宜山书院,就好比一叶孤城的命脉也在于漓山。作为无可撼动的九州第一武府、大胤武道摇篮,宜山书院必须清醒中立。从书院走出去的人可以投身于任何势力,踏出师门,书院从不妄加干预。
权力是会更迭和变化的,它本身就是人的私欲。宜山书院能走到今日,靠的是传承和清醒。书院应是天下人的书院,而非专属于某一任帝王、某一个人。
三十年前,卷入夺嫡争斗的洱翡药宗就是前车之鉴。
一夕之间灰飞烟灭,青史无名。
凌烨指尖轻叩着龙椅扶手,忆及“洱翡药宗”这四个字,隐约想起了什么。
他定定神,思绪回拢。楚珩此番亲自送连松成去宜崇,确实是要借宜山书院的方便。漓山东君都敢涉局,有这么个“标杆”在,永安侯府的顾忌当然会减轻许多——漓山敢,书院就也敢。
昔年凌烨还是太子时,先帝在驾崩前曾指点过他,宜崇萧氏虽是世家之首,却并非皇权障碍。凌烨践祚至今十一载,除了在他与齐王的皇权斗争上,萧家置身事外。其余的政措,无论推科举还是停行卷,萧侯几乎都是顺水推舟。
皇族与皇族,萧氏谁都不站;但皇权与世家,萧氏愿佐皇权。父皇当年讲,立国数百年至今,宜崇萧家始终忠于平川凌氏,更忠于大胤九州。这是彼此间心照不宣的隐秘铁律。要他把握好度,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