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用不着“挖线”了,每个人都在被分配的土地里清理文物。
清理出来的以残破的陶片居多,也有大批随葬玉器出土。
考古其实很考验耐力和身体素质。文物出土的那一时刻确实很激动人心,但长时间的枯燥清理很是乏味。毒辣的太阳下保持弯腰低头的动作几个小时,再抬头,想要站起身都会觉得眼前发黑,脚底发软。
之后,上工时间改成了清晨五点到上午九点以及下午三点到五点。
时间更紧迫了,任务却没减轻。一行人还是一如既往的忙。
到了夜里,好几个女生偷偷在被窝里抹眼泪,早上对着镜子里黑了不止一个色度的皮肤叹气。
与世隔绝的这些天里,杨筝只接到了两个电话。
一个是妈妈打来问平安的,另一个是沈自山打来通知《回溯》拍摄的。
杨筝实在是没有精力在劝诫沈自山什么了,这个结果她早就料到了。沈自山交代好了又跟杨筝闲聊了句几句才挂断了电话。
学生们苦中作乐,调笑聊天。
杨筝听着他们闲聊,偶尔也会被几个“活宝”逗笑,但手上的动作却丝毫不减慢。
发福的男副教授胳膊依着锄头,揩了揩额角的汗,赞叹道:“杨教授就是为这行而生的!”
杨筝最初被推荐过来时,好几个四十多岁的副教授对她不服气。觉得她能评上副高,能到临大教书完全靠有个业内专业标杆的老师沈自山,还有他那个古琴艺术家爷爷。
人文历史并不是前线科研,谁头脑灵活具有创造性谁从业成绩就好,多数情况下人文科学讲究个积累,这方面的许多标杆式的专家都已经有七八十岁的高龄了。
现在依这位跟杨筝共事快两周的丛副教授来看——
这么热衷于工作,这么拼命的年轻人,怎么可能不会在这个行业开启一片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