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听到这话,急忙散开了,各自让婆娘先把孩子领回去,等通知的时候再来。

学堂这才安静下来。

白仁义蹲在地上,跟唐之贤商量对策,“先生,依您看该咋办?”

毕竟是先生教书,所以他必须尊重先生的建议。

若先生不愿意教,他也不能勉强不是?

唐之贤道,“孩子太多,学堂太小,我建议先收适龄的、底子好的,你通知下去,明日让七到十岁的孩子来此报名,我统一考试,考试通过的方可留下。”

“嗯,这是个好法子,太大的不专一,太小的学不会,七到十岁刚合适……”说到这里,白仁义顿了片刻,“村里的孩子都不识字,不知先生咋考?”

唐之贤,“不是考他们识字,而是看人品,听说话,人品太差的不要,说话无礼的不要。”

“懂了。”白仁义这才恍然大悟,还是先生见识多啊!

白仁义将孩子们送到学堂,便与秦公公去了银矿,银矿虽然就在他们脚下,但要从入口进,要走好久的路。

不过这只是暂时的,将来肯定得让刘木匠打通一条捷径。

刘木匠自从建造天梯那天起,身上的担子从来就没轻过,不过白仁义也没亏待他,他家现在的生活水平,在桑榆村可是数一数二的。

第二日,年龄合适的孩子便被家人带着来了。

除去年纪不合适的,比昨日少了一多半,可还是将小小的学堂挤的满满当当。

白仁义看到这种情况,已经暗自下决心要扩大学堂了。

唐先生让所有家长都出去,他出的第一道题目是,让孩子们排队,等他一个一个来提问。

有些孩子按照规矩排好队,可有些孩子却随意插队,有些无动于衷,有些藐视先生的话,冲天翻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