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之地的百姓们手段齐出,碾、磨、捣,各种手法用尽,把粮食细细地都弄成了粉状,还有那细心虔诚的,无师自通,用绢纱布绷在竹片上,发明了筛网,把磨好的粮食粉都用筛子过一遍,只为能把最细腻的粮粉敬奉给麻姑仙子。
粮粉在祭台上摆上那放半天一日的,即可撤下了。
“鬼神飨德不飨味”,神鬼吃的只是贡品里的那股虔诚之意并不是贡品本身,而且被神仙“吃”过的贡品,自然会沾染上神仙的灵气,因此凡人们认为吃到撤下的贡品是福分,历代君王祭拜过天地的祭肉通常都会和王公大臣们分而食之。
这从祭台上撤下来的东西,可没有人舍得扔掉,百姓们纷纷各出奇招,用滚水烫熟,加凉水搅拌后搓成团埋到火堆里烤熟,直接倒在陶釜里干焙,或者加水进去煮成糊,还有人干脆就着水直接生吞的。
不管用的什么方法,总之这些粮粉最后都进了百姓们的肚子里,这么吃过后,老百姓就品出味儿来了。
他们吃的都是整颗粒儿的粮食,炊具本来就不够完善,砍柴还是一项力气活,为了省些柴薪,粮食颗粒都是放到陶釜里草草一煮就算完。
虽然煮熟了,吃起来还是费牙的很,尤其是粗粮,本来颗粒就大再加上外面的韧皮,吃一顿饭下来累得腮帮子都酸疼,天长日久,牙齿磨损的状况都可想而知,所以后世的考古学家们会把牙齿磨损的状况当做判断尸骸身份的一种重要依据。
现在百姓们吃了这从供桌上撤下的粮粉之后明显感觉到了不同,首先吃起来不费牙了,其次因为外皮磨碎或者过筛,口感也好了。
初一十五都要供神,老百姓们一个月有两次机会体验粮粉的口感,不过三五个月,有那精明的就品出味儿来了,这粮食磨成粉可是比整颗粒儿的好吃多了,而且吃了好些次了,也没见把谁吃出毛病来,既然如此,何不把把自家吃的粮食也磨成粉呢?
于是荆楚之地的百姓们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饮食文化革新运动,不管胡汉,大家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很快就研究出了面条米糕拌汤等各样前所未有的吃食。
饮食文化的改革不但提高了粮食转化为热量的效率,还让百姓们享受到了口舌之福,吃饭不再是单纯只为了生存,他们开始追求口感,追求美味,幸福指数那是大大上升,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对比现在的好日子,战乱纷争显得越发可怖,荆楚之地的百姓们更加虔诚地供奉他们的保护神麻姑仙子,只盼着这位仙子能看到他们的诚意,长长久久地在姑馀山修行下去。
别看这些百姓只是一个一个蝼蚁般的凡人,可他们却是这方天地自然孕育的生灵,他们的意愿,即是“民心所向”。
民心向背,连天意都不肯轻违,这些民意民心,足够让秦意岚得到此方天地的认可,此间天地灵气随她取用,法力强横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什么倏忽千里移山倒海,绝不只是夸张的形容。
本事大了底气就足,没人敢招惹她,她反倒开始招惹别人,头一个被她拿来祭刀的就是骊山老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