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页

岁久丹青色半销 井烛 1091 字 5个月前

苏诗青抬头看了看左上角的画名和落款,竟然是名家韩熙子的画作。

再凑近仔细一看,发现这幅貌似山水画的画,实际上却是一幅风俗画。它的上半部描绘的是雨后天晴的郊外景色,下半部分表现的却是祓禊日时,男人们聚集在一起,着春服、洗手、打水仗、游乐的欢快情景。

图中近处翠竹溪桥,巨石踞于左边一角,疏柳与竹叶交相掩映。中段留着大段空白,云烟迷漫,似乎山谷中还有蒙蒙细雨。远处奇峰对峙,宫阙一角若隐若现,一抹朝霞淡淡的覆在天空中。整幅画气氛欢快、清旷,形象地表达了“老天长似春三月,游嬉人间不皱眉”的诗意。

苏诗青惊喜道:“我只听说过韩熙子的名号,但是从未见过他的画作,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

揭傲说道:“这幅画,是他年轻时的作品了。”

“是吗?那你快跟我讲讲。”

“韩熙子在构图上善于采用以局部表现整体的手法,常画山之一角、水之一涯,使画面呈露出大片空白,在观照方式和表现方法方面上也另辟蹊径,由“远观其势”的全景风光转向“近观其质”的边角之景,因此他的画派被称为“韩宗”。

三月三祓禊日崇洁,寓意消灾、去疾、祈福,是民间一个传统的节日。早年的韩熙子时常试图把自己对“村野俚俗”质朴的喜爱融入画作当中,这与盛行的对宫廷“高贵、富丽、雅致”的崇尚是相违背的,因此他的画派始终处于被文人雅士排斥的地位。

另外,他认为宫廷画师的绘画不免身为物役,往往会导致画家的损寿,因此愤然离开图画院,从此便再无“韩宗”画法。不过讽刺的是,如今的“韩宗”画价值连城,与当时的一文不值形成鲜明对比……”

揭傲说完之后,又补充道:“对了,这位韩熙子论辈分,我们应该称呼他为师公。”

苏诗青瞪大眼睛:“师公?难道说……他是寒夙兄的老师?”

揭傲点点头:“算是吧。”

另一边。

西城大门前。

邵二雪带着一队人马和侍卫整装待发,来到城门准备迎接他的恩师——已经年近古稀、隐退多年的当今最负盛名的前宫廷御用画师韩熙子。

他对幼年时的邵二雪影响颇深,甚至可以说是启发了他绘画方面的天赋的人。

嵩帝继位十五载后,命人在民间寻觅多年,终于找到隐居于深山之中的韩熙子,又派人进行三番五次的劝说,最后终于说服他重新回到图画院,使“韩宗”画法得以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