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授、田丰等作为魏郡乃至整个冀州地区根深蒂固的本土士族代表,他们的背后是冀州世家豪族,他们并不希望流民在一纸文书下就肆无忌惮地占据他们的田地,原本在协助孙原管理魏郡事务的过程中,这些世家大族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妥协与牺牲,他们慷慨解囊,捐赠了大量的粮草物资以支持地方建设,然而时至今日,却未见任何实质性的回报。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战后那些无主的农田,竟然还要考虑重新分配给流民,这对于视土地如生命的世家门阀而言,无疑是触碰了他们的底线。
沮授虽然深谙“民为邦本”的道理,但身处如此复杂的局面之中,他不得不权衡各方利益,无法轻易与整个世家门阀体系对抗。作为冀州本土士族的代言人,他必须时刻维护这一群体的利益,否则自己也将面临被孤立甚至视为敌人的风险。沮家在冀州的根深叶茂,使得沮授这位年轻才俊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作为孙原的得力助手,他需要为妥善安置魏郡流民树立榜样;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承受来自家族长辈及各方势力的重重压力。
在这样的困境之下,即便是才华横溢的太守府高才之士,面对这棘手的两难选择,一时间也感到束手无策,难以找到破解之法。
双方一边忙于处理事务,一边日日争执不休,如此事倍功半显然不合时宜。
最终还是用邴原出面。
邴原旁观日久,当前魏郡之内,流民到底有多少、有多少田地已然无主,又是否有不法之徒趁此乱世,巧取豪夺,使原本拥有田产之百姓流离失所……涉及民事、田事、户籍,问题只会环环相扣,越深越多,皆需通过层层细致之管理,严加核查,方能拨云见日,真相大白。
邴原深知,在此敏感时刻,若贸然与冀州门阀产生冲突,无疑将为整个流民安置工作带来难以承受之重压。他的意见是在于暂时搁置争议,寻求共识,以待时机成熟,再行定夺。然而,华歆虽领会其意,却亦有其难言之隐。在无法确保流民数量与田亩统计确凿无误之前,他作为魏郡太守府之代表,实难轻易与冀州本土之门阀士族达成妥协。
“诸位,”邴原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能穿透人心中的迷雾,“我们如今争论不休,却忘了最重要的一件事——我们对魏郡流民的真实情况,仍是一知半解。那些无主之田,究竟有多少?是否真有人趁火打劫,让原本拥有土地的百姓沦为难民?诸事繁杂,不经过层层剥茧、细细核查,又如何能得出真相?”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的不仅是智慧,更有一份对局势的深刻洞察和对百姓的深切关怀。邴原深知,此刻与冀州门阀硬碰硬,无疑是在玩火自焚。
而华歆,那位魏郡太守府中的智囊,虽然心中明白邴原的良苦用心,但他的眼神中却闪烁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他行事谨慎,本就是心思缜密之人,他深知在这权力的棋盘上,每一步都需谨慎落子。在没有确凿无误的数据作为支撑之前,他绝不会轻易与冀州那些根深蒂固的门阀士族妥协。
“邴公之意,我心领神会,”华歆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坚决,“但在此之前,流民需要安家、春耕必须尽快。否则,我们就是在拿魏郡黎民来作赌。”
目前魏郡上下的流民状况还没有得到统计,到底有多少田地属于无主之田,是否在这段时间有人趁机兼并土地,让原本具有土地的农民变成流民,这些都需要层层管理的认真核查才能理清楚,此时得罪冀州门阀显然会为此举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华歆明白邴原此刻的意思是搁置争议,但是在无法确切保证流民、田亩统计数字的准确情况下,华歆不敢代表魏郡太守府和冀州本土门阀士族做妥协。此外,也不排除在这段混乱时期有人借机吞并土地,导致更多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家园。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详尽的调查和严格的管理来澄清。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贸然与冀州的世家门阀发生冲突,那么整个计划将会面临巨大的阻力。
此中涉及之利益错综复杂,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更大的纷争。因此他坚持认为,唯有先通过严谨核查,确保所有户籍簿子准确无误,方能在与各方势力再谈,寻求一个既能保障流民权益,又不损害世家门阀合理利益的两全之策。
沮授不是没想过找孙原,但是孙原自有其难以言喻的苦楚,魏郡太守府亦背负着沉甸甸的重担。此刻,左中郎将皇甫嵩统率的三万精锐之师,与魏郡太守府麾下的五千健儿,以及虎贲校尉张鼎所部五千虎贲勇士,加之金瑞所率的四万雄兵,共同构筑起抵御外敌的铜墙铁壁。然而,他们仍需直面来自河北广平一线黄金郡那如潮水般汹涌的压力。
小主,
大贤良师张角这位黄巾军的灵魂人物,此刻正坐镇广平、广宗一线,虽然这支黄巾军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但是其庞大的人数和团结的向心力依旧让各路官军头疼不已,陷入被动之境。巨鹿安平国渤海国等一线,几乎没有任何额外的兵力,能够投入对黄巾军的反击之中。
巨鹿郡、安平国、渤海国等前线要地,兵力空虚,几无余力可抽调以反击黄巾军的肆虐。而幽州黄巾军首领郭太已率大军迅速南下,一旦这股势力与张角所部黄巾军汇合,对整个河北战场的局势而言,无疑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为了能够协调好整个河北战场的局面,左中郎将皇甫嵩在十日之内,频繁派遣快马使者,穿梭于各地郡守之间,传递军情,共商对策。尤其是魏郡太守孙原和虎贲校尉张鼎两处,他更是连发战报,他自然也是明白在整个魏郡、甚至整个冀州,只有孙原这支兵可以用。他回过一次朝堂,对于孙原手上有三张天子诏书的传言不置可否,但从目前的战果来看,孙原手上的一万兵力是他唯一可以借助的外力。
至于骑都尉曹操和议郎袁绍等人所率领的那几千士族子弟,在皇甫嵩看来不过是乌合之众,她从来都不指望这几天从未上过战场的是家门斧子的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助力。在他看来这些人还不及各地的散兵游勇。
皇甫嵩屡次遣使,意图与孙原联手,趁幽州黄巾军尚未与冀州黄巾军合流之际,发起凌厉攻势,直捣黄巾军腹地,若能斩首张角,则大局可定。然而,孙原却心怀慈悲,不愿轻启战端,他亲笔修书一封,回赠皇甫嵩,言及“兵者,不祥之器,非不得已而用之”,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他认为,百姓之所以从贼,皆因无地可耕,无食可食,若官军能许以田地,使民有其田,则民心自安,黄巾之乱不攻自破。
郭嘉阅罢孙原之书,心中暗自叹息。他深知孙原性情仁厚,不愿多见杀伐,但乱世之中,仁慈往往成为束缚手脚的枷锁。张角领导下的黄巾军,如今团结如铁,士气高昂,岂会因一纸政策便轻易瓦解?更何况,春耕已过,即便此刻播种,也难以满足数十万黄巾军及家眷的口腹之需。天子与朝廷即便在冀州减免田赋,以图安抚民心,但未来一年之内,这数十万人的生计仍悬而未决,如同浮萍随波逐流。
“青羽&”郭嘉轻声劝道,“仁心可嘉,但世事艰难,非一人之力所能挽回。黄巾之乱,根源在于土地兼并,百姓无以为生,方投身贼寇。若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只恐今日之黄巾,明日又成他寇。此刻当以雷霆手段,迅速平定乱局,而后方可徐图治理,使百姓安居乐业。”
郭嘉之言,字字珠玑,句句在理。孙原听后,沉默良久,终是叹了口气,道:“奉孝之言,我自然知晓。然则杀伐过重,恐伤天和,心中难安。但愿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天下太平。”
郭嘉闻言,心中虽有不认同,却也理解孙原的立场与苦衷。不过,这样的性子当真能够出任一方大员么?更何况孙原手中还有一万足以左右战场局势的兵力,一个临机不能决的统帅,孙原多半是不合格的。
清韵小筑的淡然舒适,显然不是郭嘉能享受到的,他此刻正深陷于繁重的军务之中,无暇他顾。而一向超然物外、不涉军政的管宁,也并未在此关键时刻插手其中。因此,在整个魏郡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关于如何妥善处理日益严峻的流民问题,仍是由魏郡五官掾和魏郡郡丞来处理。自然,形成了以华歆与沮授为首的两大阵营,他们对此展开了深入且激烈的分析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