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全功而返

要将“棘津”给楼氏?

郤至可做不了那个主意!

甚至郤锜都没有那个脸面开那样的口。

所以是孙林父理解错误了。

事实上,尽管晋君寿曼越来越不受待见,真正能够确认新得土地归属的人,恰恰就是他了。

或者应该说,只要晋君寿曼不在相关契约上盖印,任何家族都属于私占,没有法理上的依据。

“‘棘津’很靠近郑国啊?”魏颗看着郤至,说道:“中军尉提议拿取‘棘津’的建议真是太好了。”

郤至无甚所谓地点了点头。

完全就是郤至不想去干那些琐事,随行而来的家臣郑丘缓有其它事情忙碌,事情交到楼令手上而已。

楼令很清楚拿到“棘津”对晋国的重要性,自然是应承了下来。

说起来也奇怪,此前晋国君臣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疏忽,一直没有产生要在大河南岸建立一个桥头堡的想法。

而晋国已经跟楚国打了数十年的争霸战争,晋国君臣竟然没有意识到在大河南岸有桥头堡的重要性!

如果晋国在大河南岸有一个桥头堡,不止能够对南岸的诸侯国形成更大的震慑,起码也有了一个开战前囤积物资的所在,战略意义显得极大。

只不过,当前的人们没有太多的前例可以借鉴,做任何事情都是在给后人创造经验。

从一到一百并不难,难得的是从零到一。

说白了就是,一旦有相关的例子,后来人就不用绞尽脑汁或是灵光一闪,能够借鉴前面的例子。

历史的作用,其实也就显示在这里,也是它最大的作用了。

历史传承足够悠久的国家,前辈几乎将会踩到的坑给踩了一遍,只要后人不是过于盲目自信,一定能够从漫长的历史中找到相似的历史事件,再去避免踩了前辈踩过的坑。

同理,一旦后人想要设局,压根就不用自己想破脑袋,一定能从面对的时局找到历史中相似的例子,根据现实情况套进去灵活调整,很多时候基本上就可以直接用了。

所以了,总能够听到什么历史财富,所谓的财富就体现在这里。它也一直摆在那里,差别就是有没有人去用。

提到桥头堡的重要性,楼令能够举出很多的例子,好的或坏的都有。

“搞到我需要在回国之后强调在南岸有个桥头堡的必要性?”楼令对此有些哭笑不得,更多的是感到暗爽。

站在历史巨人肩膀上的爽感便是这般,不用自己绞尽脑汁,有足够的眼界来保证前瞻性,哪怕自己的智商一般,做的一些事情总会让人感到深不可测。

孙林父哪敢出尔反尔?他都恨不得将一些好处硬塞进晋人的嘴巴里。

所以,楼令与孙林父在“棘津”的交接上根本没有出现什么波折,甚至到了卫君衎都直接通过了。

这样子看,卫君衎选择了暂时躺平,其余能够说得上话的卫人噤了声。

“这块地方不适合单独一个家族持有。”楼令已经拿到了国书,内容写得非常清楚,卫君衎代表卫国将‘棘津’割让给了晋国。

郤至挑眉问道:“为什么?”

楼令笑着说道:“我们即将恢复与楚国的交战,作为桥头堡的‘棘津’一定会屡次作为集结地点。当地暂时不适合开展农耕,只会是作为军镇的性质。”

另外一点,地盘是拿到手了,恰恰因为它成了晋国的桥头堡,边上的河段也适合架桥,为了服务日后的征战,架桥将变成势在必行。

那种情况之下,修筑永固式的桥梁会变成刚需。

且先不提有没有相关的技术,即便是有技术,由单独一个家族去修桥,谁经得住那么造啊?

听完楼令解释的郤至很干脆地点头,说道:“你说得对!”

魏颗低声说道:“也许范氏愿意呢?”

郤至抬头点了点魏颗,笑着说道:“你说得也对。”

他们三人一块在卫国待了将近四个月,每天都会聚上一聚,只要不是相处下来结仇,之前再陌生也要混熟了。

确认楼氏没有记仇,与郤至混熟,两件事是魏颗觉得来卫国最大的收获。

这一次没有楼令提出来,等待晋国君臣意识到在大河南岸建立一个桥头堡的重要性,要等到将近二三十年之后了。

到那个阶段,完全就是晋国跟楚国打得筋疲力尽,双方全靠一股子意志支撑着,属于谁先松口气就输的局面。

作为一个老牌投降国的郑国,他们在那一段时间持续在晋国与楚国两边横跳,彻底激怒了晋国与楚国,两个争夺霸主宝座的家国对郑国也是越来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