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明朝: 朱元璋洪武立国

历史追光者 丁凡星 2015 字 2个月前

海上贸易经过,东京繁华如锦,大运河通畅,经济繁荣至极。但朝代更迭,至元朝,重心移至北京,元末,战乱起义军风起云涌,经济惨遭重创,往昔辉煌不再。

明朝洪武年,新朝初立,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四年颁布海禁政策:“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朱元璋权衡利弊,决意施行,意在抵御倭寇,切断前朝余孽与外勾结走私,保政权安稳。

为落实此策,朱元璋遣汤和操办。汤和严阵以待,加强海防,严禁私出。

朱元璋在海禁政策基础上有所创新。增设市舶司,加强对合法贸易的管理与监督。同时,鼓励发展国内手工业,提高商品质量,为日后贸易输出做准备。

此外,还派遣使者出访周边国家,试图建立稳定的朝贡贸易体系。

历经多年努力,明朝经济逐步复苏。虽海上贸易未达往昔巅峰,但已呈向好之势,为明朝未来的繁荣铺就道路。

洪武八年,一道诏令传遍天下,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设立社学。此令规定,每五十家需设立一所社学,且要聘请老师教导儿童。

在这一开创性的举措下,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在江南地区,苏州、杭州等地,社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以苏州为例,短短数月内,便设立了数十所社学。这些社学有的依托于当地的书院,有的则专门新建校舍。校舍宽敞明亮,桌椅整齐摆放,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师资方面,各地选拔了一批有学识、有品德的先生任教。他们或是当地的秀才,或是曾在私塾讲学多年的资深教师。

以江西一所社学为例,李夫子老师,博学多才,不仅教授儒家经典,还传授诗词歌赋和算术。

朱元璋重视社学的建设,对教学内容和质量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要求学生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经典,同时也要学习儒家的四书五经。

在教学质量的监督上,朱元璋还会不定期派遣官员进行巡查。据史料记载,洪武十年,有官员在巡查中发现,某地社学的老师教学懈怠,当即对其进行了处罚,并责令整改。

除了社学的广泛设立,朱元璋还大力恢复和完善科举制度。洪武三年,他正式开科取士。

与以往朝代不同的是,朱元璋增加了乡试、会试的录取名额,为更多的人才提供了入仕的机会。在考试内容上,强调经义、策论等实用之学,注重选拔能够为国家治理出谋划策的实干之才。

据统计,洪武年间通过科举选拔的进士数量相较前朝有了显着增加。这些进士中有不少出身贫寒,但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努力,得以入朝为官,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教育普及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众多儿童得以接受教育,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正因如此,明朝初期人才辈出,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基石。

洪武立国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期,朱元璋以其果断的决策和强硬的手段,塑造了明朝初期的政治格局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