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闻陵城加急密报 李玄贞怒投大汉

此去安都两万里 谦和 3363 字 2个月前

然而,这个秘密一旦泄露出去,将会给李玄贞带来无尽的麻烦。沐君封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他决定将这个秘密深埋在心底,只字不提。

沐君封晃了晃手中的玉佩,对李玄贞说道:“李将军,你这血脉非但与齐人无关,更是有仇!”他的话语虽然简短,但却充满了肯定。

李玄贞听后一愣,他从未想过自己的身世会与齐国有何关联。他追问道:“沐兄,你可知我身世之谜?”

沐君封摇了摇头,说道:“此事涉及齐国党争旧事,你的家族应该也是当年的牺牲品,但具体情况还需详查。汉国太学院内有关于此事的记载,我会派人取来卷宗详细查看。”

李玄贞听后心中感激不已,虽然自己不知道父母家族,但只要知道了自己不是齐人的身份也是可以了,若是能确定仇人是谁,那自己这手中长枪便有了刺出的方向。

日头斜照,天边染上了一抹金黄,忽然远处一哨骑飞马赶来,见此人手持玄黄金剑令旗,满身尘土,神情激动,众汉军急忙让开道路,这一哨骑直奔沐君封面前。

“大将军,急报——”

哨骑高喊,声音中透着急切与紧张。只见其翻身下马,跪倒在汉军大将军沐君封面前,双手呈上一封密报,额头已渗出细密的汗珠。

沐君封眉头一挑,接过哨骑呈上的密报,匆匆浏览一遍,脸上先是露出气愤之色:“哼,好个凌青!竟然行此无情无义之事!当真是可恶啊!”

李玄贞闻言不明所以,正欲开口询问,沐君封随口说道:“杨济道率西军将士在邓州与我大汉主力鏖战多次,多少兵卒儿郎战死沙场,没想到啊,这凌青担忧杨济道入我大汉竟然下令城内潜伏的御直司对杨济道家眷痛下杀手,试图污蔑为我汉军所为!哼,这赵国间军司衙门的谍子死士也是够阴狠的,竟也打算趁着城内兵乱之时,欲对杨济道家眷不利!当真可恶!”

李玄贞闻言怒骂不止:“匹夫,竟然如此!亏我还以为这凌青是什么大丈夫!”

沐君封摆摆手道:“凌青与我有旧,但终究与我道不同,此人行事皆以齐国为重,可以说是只要是为了齐国,他谁都可以牺牲。”

此言一出,李玄贞心中顿时翻动着难以名状的愤怒情绪。他回想起自己自从败退枝江,迫于无奈方才加入西军,只是未曾想到杨济道待他如子侄一般,悉心传授兵法韬略,悉心教诲;而夫人陈氏,则如同母亲般关爱着他,常常为他添置衣物,逢年过节,更是嘘寒问暖。那两个孩子更是当李玄贞为大哥哥一般,毫不见外。

此刻李玄贞听闻如此噩耗,心中愤恨难平,怒火中烧。

一旁的沐君封赶紧向着季布使眼色,季布见状、眉头紧锁、嘴角一撇,声情并茂地痛骂起凌青御直司的卑鄙手段,言辞犀利,句句诛心。更是趁机提及当年邓州突围战,杨济道率西军断后,却遭到夏侯方等人背叛,致使杨济道身陷重围,险些丧命,后来齐军退往昌州,杨济道欲要教训教训那夏侯方,结果也是凌青将此事压了下去。当真是意难平啊。

季布的言辞如同重锤一般,砸破李玄贞的心房。怒火中烧的李玄贞回想起杨济道对他的恩情,以及杨夫人对他的关爱,心中对凌青的恨意如同熊熊烈火般燃烧起来。

李玄贞紧握拳头,眼中满是怒火,誓为杨济道报仇雪恨:“我李玄贞对天发誓,早晚持枪攮死那凌青,为杨将军夫妇报仇!”

“咳咳,李将军勿要激动,本将又没说他们得手了!”沐君封见状出言制止,“小子,杨济道夫妇并无碍,府内连只鸡犬都没丢。”

城内凌青麾下的御直司、赵国间军司衙门的确是下了杀手,但我暗卫指挥使李追风早有防备,及时出手,击杀众贼子,已将其夫人子女救下,杨济道怒气盈盈,携全军将士归降我汉军,我军现已全面接管陵城!”

李玄贞闻言长出一口气:“没事就好,没事就好。”话音未落,李玄贞躬身一礼:“小子,谢过汉军暗卫仗义出手。”

沐君封心中暗自欢喜,于是,他趁机说道:“玄贞啊,如今天下纷乱,藩镇割据,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汉军志在统一天下,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你若能加入我军,必能大展宏图,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李玄贞闻言,心中一动。他本就是胸怀壮志之人,如今又有如此良机摆在面前,岂能错过?他站起身来,一拍石板,咬牙切齿地说道:“好!我李玄贞今日就换了旗帜,加入汉军!誓要剿灭藩镇割据,统一天下!更要为杨济道将军报仇雪恨,向凌青那等卑鄙小人复仇!”

此言一出,溪流边仿佛都回荡着他的誓言。

沐君封见状,心中大喜,连忙上前握住李玄贞的手,笑道:“好!玄贞将军,从今以后就是汉军弟兄了!待回安都面见陛下之后,某便举荐你前往太学中研习两年。”

李玄贞撇撇嘴,有些不情愿:“小子我是准备向凌青等人复仇的,去那太学上课作甚?”

未等沐君封开口,那季布已经插话道:“小子,没见识了吧。汉国太学院可还是除了尧山书院之外,最好的书院了,其中可不是教你什么之乎者也的破道理,而是实打实的真本事,无论是治国理政、兵法韬略、战阵厮杀,还是制造器械、冶炼兵刃,种植农桑啥都教啊。”

李玄贞眼前一亮,暗自吃惊,但想到自己已经习得武安兵法,这太学去不去的没啥意思。

念及此处,李玄贞正准备出言拒绝,岂料沐君封淡淡的说道:“最重要的一点是汉国三品以上的诸部大臣,大将军以及已经致使养老的名臣都会在闲时去太学中讲课。包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