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里的猪都是集中在一块儿养的,一年大概在五至八头,具体多少,得看公社分给每个生产队的具体指标。
没有生产队不乐意养猪。
养六头猪,上交四头,年底全村村民便可分两头猪;养八头猪,上交五头,剩下三头;养十头猪能剩四头。
养的猪越多年底分的肉越多。
当然,养猪也不是没有风险的。
猪瘟是最大的风险,白白忙碌一年多,最后什么都没有,为了不让猪生病,喂猪的往往是固定的两人。假如附近有大队得猪瘟,连上山砍猪草的都是固定的人,并且除了喂猪,他们什么都不干。
此外,养猪也是有标准的。
所有上交的猪比如满贯,即至少达到120斤,如果没有达到,明年养猪指标会被减少;若是超过120斤,多出的猪肉会以一元乃至几元的价格被农科站收购,然后换算为分红分给村里人。
听起来120斤不是很多,但队里可买不到猪饲料催熟。
花菲菲一开始便学着和婶婶们搞猪食。
这个时代的猪食主要包括麦麸、豆饼、猪草三种。
麦麸又叫麦皮,顾名思义,是小麦加工面粉的副产品;豆饼则是大豆榨油后得到的油饼。
婶婶说麦麸可咯口子了,豆饼比麦麸咀嚼起来更软更细,猪更爱吃。
“婶婶为什知道呢”
花菲菲
这话一出,两位婶婶都笑了起来,她也不傻,立刻反应过来自己闹了笑话。
人为什么知道麦麸豆饼的味道当然是他们吃过啊人为什么会吃猪饲料在缺衣少食的时下,当然是食物不够,饥荒年代不得已的选择而已。
花菲菲意识到自己这么问,与历史上“晋惠帝何不食肉糜”有异曲同工之妙,尴尬地挠挠脸,说:“不好意思啊,我又闹笑话了。”
“没事,没事,”对面大婶摆了摆手,“你们城里吃的是商品粮,都是去了壳的面粉,不知道麦麸也不没什么。”
花菲菲当然不会再说什么自己家乡那边主食大米,面粉都是细面的富强粉,小麦更是打着灯笼没处找。
另一位婶婶感叹:“这豆饼不仅比麦麸好吃,还更有营养,猪吃了会长膘,可惜就是数量不够。”
队里哪个人家里榨那么多油啊大豆本来就是粮食的一种。
且村里没有榨油机,榨油只能去红旗大队或镇上,榨一次需要付油饼,本来不多的油饼更是剩不了多少。
光是麦麸和油饼当然是喂不饱猪的,这个时候便需要猪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