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弟三人说说笑笑,皆知这门亲事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翌日一早,史彦辅就登门道喜,直说王家愿意结下这门亲事。
一时间,苏家可谓是喜上加喜。
接下来的几年里,苏辙与苏轼兄弟两人不光勤学苦读,更是跟随郭夫子四处游历,只是可惜,也不知是因郭夫子常年饮酒亏空了身子的缘故,还是懒惰才是其本性,受不住长年累月的长途跋涉,在带领兄弟两人游学的第二年身子就有些受不住。
但苏辙也好,还是苏轼也罢,都觉得游学途中所学到的内容比从前更甚。
苏洵一见,便当仁不让带着两个儿子游学。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一转眼就到了苏辙十六岁这一年。
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能发生很多事情。
比如,陈太初于两年前中了进士,已与苏八娘完婚。
比如,史无奈也已成婚。
比如,苏老太爷已经故去,四年前喜丧去世。
比如,苏洵放弃科举之后,随心文章却引无数文人墨客推崇,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已在眉州,甚至四川大有名气。
比如,三月前,苏轼已与王弗成亲,夫妻伉俪情深,恩爱有加。
又比如,年仅十六岁的苏辙已长成个俊朗的儿郎,身形高挑,眉目出众,任谁瞧见他都会夸上几句。
当然,旁人看了也是白看,如今的苏辙虽年纪轻轻,却已经定了亲,定的正是当年那位与他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史家娘子。
若真说起来,苏辙对这门亲事并未有太大的感觉,甚至定亲之前的相看也不过是走了个过场而已。
他深知自己一个胎穿者,一个活过一世的人不会像情窦初开的苏轼一般,对着自己的六嫂一见钟情,声名鹊起的他之所以答应与史小娘子成亲,皆因故去的苏老太爷与苏老太君恩爱了一辈子,如今苏家是
如日中天,史家却是一日不如一日,早在他几岁时,故去的苏老太爷就曾想要他娶史小娘子。
娶谁不是娶呢
更何况,相看时,苏辙只觉得史小娘子也是进退有度,温文尔雅,便答应下这门亲事,更与史家长辈保证自己此生不会纳妾,终身爱护史小娘子。
史小娘子听闻这话感不感动苏辙不知道,但史无奈却是感动的不行。
说起来,眉州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史无奈与这位史小娘子也是沾点亲的,一开口就道“八郎,你知不知道,如今你们兄弟两人在眉州可谓出尽风头,就连我那娘子都念叨不停,直说我与你关系那样好,为何没要她妹妹抢占先机。”
说着,他更是拿胳膊肘撞了撞苏辙,低声道“你不纳妾的话,到底是说说而已,还是真的”
苏辙扫了他一眼,俊秀的面容
上满是郑重“自然是真的。”
“史小娘子是个好姑娘,我哪有负她之理”
史无奈盯着他看了又看,最后只惋惜道“可惜啊,我若是女子就好了。”
“这样我就能近水楼台先得月,抢先嫁给你”
苏辙
他没好气道“无奈哥哥,如今你都已娶妻生子,怎么还像是一点没长大似的”
两人正如小时候那样亲亲热热说着话,任乳娘就掀了帘子道“八少爷,该去用饭了”
等着苏辙与史无奈一齐落座时,众人都已到场。
三房还如住在从前的院子,一家人围着圆桌坐下,并不显得逼仄,反倒十分热闹。
虽说食不言寝不语,但一家人坐在一起却没那样多的规矩,一顿饭将要吃完时,苏洵就心事重重道“六郎,八郎,明年又是一年会试,不知道你们兄弟两人是如何想的”
苏轼面上浮现出几分雀跃来。
两年前的那一场会试,他就已是跃跃欲试,只是无人赞成,直说他年纪太小,得多沉淀几年才行。
要知道两年
前连程之才都中了进士,为此,程家在家中大摆三天流水宴,别提多风光“爹爹,师傅和二伯他们都说我以我才学能参加明年的会试了。”
这话说完,他的目光就落在了苏辙面上。
纵然如今他已成亲,但与苏辙感情依旧,不管念书,游学,还是做学问,都是喜欢和苏辙一块。
不光是他,所有人的眼神都落于苏辙面上。
只见苏辙慢条斯理拿帕子擦了擦嘴,这才慢条斯理道“既然六哥想要试一试,那我就与六哥一块吧。”
如今已至秋日,距离明年会试满打满算还有一年的时间,时间很是充裕。
苏洵见两子皆胸有成竹,不免甚是欣慰。
他不免想起当年自己胜券在握,却落榜一事,对着两子叮嘱道“三日之前,我收到你们二伯的来信,直说我们也好,还是郭夫子,张易简道长也好,都身居眉州已久,对汴京之事了解的并不清楚。”
“会试不比童试,乡试,其中艰难远非我们想想,你二伯建议我们即日就动身。”
“我们并非径直前去汴京,而是先去益州知府张方平张大人,你们二伯与他是有几分交情的,已为你们兄弟两人写了一封介绍信。”
“此人曾任知谏院、知制诰、知开封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滁州等地长官,不仅学问出众,更对朝中风向很是了解,我想带着你们前去让他指点一二。”
苏辙与苏轼对视一眼,两人眼神中皆有期待。
他们虽身处眉州,与益州相隔甚远,但对这位上任不久的张方平张大人是有所耳闻。
一来是因此人政绩出众,得官家看重。
二来是因此人才学出众。
苏辙连声应是。
他等了多年,终于等到这一日,即便他不重名不重利,可一想到父子三
人即将崭露头角,心里还是隐隐觉得有几分期待。
苏辙则跟在苏洵身侧问起何时动身,又该给张方平大人准备什么礼物之事。
倒是苏轼很快从喜悦中冷静下来,转身看向成亲三个月的妻子王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