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事情在东晋第一次有了异议的提出,在南宋时期发生了真正大规模的反转。
我相信大家看见这两个朝代,大概也能猜到反转的原因是什么了。
对,所谓“正统”,借由缪钺在三国志选注前言中的话,就是完全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为的是说明当时政权的合理性,不是一种完全固定的是非标准,权衡的关键在于是否对于当时的封建统治有利。
西晋承魏,北宋承周,都是定都中原的政权,自然认可的是魏为正统,而等到东晋和南宋偏安一隅,自然也就认可同样位居长江以南的蜀汉为正统。
这么一算,东吴是真的惨啊。论禅位大义不如曹魏,论血脉正统不如蜀汉,孙权想要证明自己正统性都得搞封建迷信,表示谶讳有言,东南有王气,自己就是应命之人云云。
在三国演义中没什么存在感就算了,明明比蜀汉国力要强一点,国都都被东晋占了,结果到最后也没混上后世承认的正统。
大概也就能在南宋词人的爱国词中,凭借他们的借古讽今刷刷正面存在感,用当
年孙权雄踞江东坚持北伐来讽刺一下南宋朝廷的偏安吧。
孙权多少得跟辛弃疾在地府里执手相看泪眼,
aaadquo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坐断东南战未休”的中肯评价。
孙权
他原本就正为周瑜收到的不公待遇而怒气上头着,后世人这波继续火上浇油,成功让尚且还能称上一句年轻气盛的吴主脸上的笑意消失了。
不再是还勉强维持着点和气的讽刺,全然面无表情着,孙权眉眼间门自然的冷意与锋利就凸显出来,直直地扫向天幕的论述。
他对于自己的劣势一清二楚,甚至连谶讳之言,都是周瑜曾经和他私下讨论过的方案。哪怕被后世人再次批判为迷信,孙权也不觉得自己要放弃这种方案。
但是他自己知道是一回事,被后面那个东晋这么一搞,却有着一种自己被羞辱了的深切耻辱。
孙权灭了我的国,用着我的都,说不定还睡着我的宫,结果你去承认隔壁蜀汉为正统
这么过分的吗
周瑜一看就知道他心里在发什么邪火,本来心底也颇有不满的臣子,因着孙权替他那场出头,此刻情绪却非
常稳定。
于是熟练地把话题转移,挪到最后那句词的身上“虽然并不清楚那词是何种文体,但观其意气之激昂,可见那辛幼安为人风范,也对至尊你颇有好感。”
这话当然是睁眼说瞎话,那辛弃疾说不准只是单纯地拿孙权出来做典故用,像后世人所说,用以讽刺那南宋的偏安。
可是孙权虽然明白这点,心绪却也真的慢慢平静下来,沉默着稳定情绪,他最后重又笑着开口讲起了玩笑“听起来,倒有几分音韵的感觉。公瑾要不为我补完全曲吧”
毕竟写得是真的好啊,听得他确实有点想和那辛弃疾见面了。
但没事,曹操在南宋文人口中的下场比他惨多了。
他好歹还能是坚持北伐的英主,曹操在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凡例中,都已经直接和王莽、董卓并列齐名了。
“”
一直哪怕心里稍有起伏,但表面上大体都能保持住一种不动如山的曹操,这回事真的彻底破防了。
王莽他想想都忍了,毕竟他确实打算按照他的路子照抄禅位。
但是“董卓是怎么回事”
未来的魏武帝呼吸急促,有一种快要眼前一黑心肌梗死的冲动。
“董卓他配吗”
讨董联盟积极分子当场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