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关于国家政权如何平稳传承,就有立嫡、立贤的争论。
嫡长子继承制是周公“制礼作乐”的重要制度,是宗室权利的重要部分。
此继承制度能让皇位继承有法可依,让君权交接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能稳定相接。
古时统治者正妻为嫡,首次得子为嫡长子,如李承乾为嫡长子,在礼法上李承乾当为唐太子,天然受到臣子拥护。
其他妻子为庶,生子为庶子,如吴王李恪便是庶子,在礼法上为小宗拱卫大宗
唐
天幕现身前,李世民有多盼望自己荣登神迹,那现在他就多希望天幕能散去。
爱妻去世,两子相争让再次沉到未来的幻想里,只觉得一颗心实在煎熬,悲痛得难以自持。
长孙无忌见状不好,连忙遣让把皇九子抱来,放到李世民怀中“陛下,这是未及周岁的皇九子,天幕所说未必不能改。”
神迹既然点名你们龙凤猪太子都翻车,那么也是希望我等拨乱反正,让大唐平稳发展下去。
李世民抱着软成一团的稚奴,轻轻地贴了贴他小脸蛋,似乎察觉到耶耶心绪低落,还是婴儿的李治小手一挥,正好拍在李世民脸上。
稚趣的举动逗得李世民心绪渐平,他抬头望向天幕朕倒要看看大唐未来到底如何
随着君主中央集权,宗室担任的职责权力变小,不能再抑制君权甚至相权,因此与嫡长子制度失去了宗室法制支持,嫡长子想要继位是相当困难
天幕上突然现出一排列表,众君臣抬头相望
秦朝无嫡长子可继;
两汉总23位皇帝,仅惠帝、景帝、元帝、成帝、章帝等7位太子顺利登基;
魏晋南北朝时间政权更迭太频繁,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帝王,不足三分之一;
隋朝时期废长立幼,与秦相同结局;
唐朝总21位帝王,仅2位是嫡长子继承皇位;
两宋;总18位帝王,仅3位是嫡长子继承王位;
元朝画风奇特,无固定嫡长子继承制;
明朝总16位帝王,仅5位以嫡出继承王位;
清朝总11位帝王,除后期道光,没一个是嫡长子身份登基。
九龙夺嫡后,大清采取秘密建储继承制度。
“嘶”众人看清字幕后,猛地倒吸口冷气朕的太子怎么会继承不了王位
而殿内的众太子,望着寥寥无几的即王嫡长子,不禁悲从心来孤为太子,素日如履薄冰,未敢松懈一日,原来到最后孤做了皇弟前的靶子
父皇,儿臣请辞太子之位
已知晓自己继承情况的秦始皇和刘彻,疑惑地盯着元朝什么叫做画风奇特,无固定嫡长子制度
刘彻轻抬下巴问丞相“何为画风奇特”
被点名的公孙弘满脸蒙逼,只能现做
天幕阅读题或许元朝立太子情形,是根据实际环境而定
他又不是元朝大臣,怎么会知后世继承之况
唐
李世民死死地盯着唐朝总21位帝王,仅2位是嫡长子继承王位,几欲呕血
怎会如此
仅2位正统太子即位意味着什么,他再清楚不过,皇室内部政混权下还能对外巩固大唐国祚吗
他胸口翻滚得厉害,却又硬生生地压下喉中血腥,落在身侧的手,死死地纂成拳。
难道天是在惩罚朕吗做出那样的人伦惨剧
明
朱元璋讷讷地重复16个皇帝
他愣愣地举起手“一、二、三、四、五,”五字落音时,摊手化为拳头,反身一拳砸到朱棣头上“我大明国祚比不上宋朝”
痛得眼泪直流的朱棣,抱头鼠窜“天幕都说了是两宋,两宋”
两宋怎么比得上大明
莫名被砸的朱棣,躲在大哥身后强忍委屈大明总18位帝王,已是排名华夏第三,难道你还不满足
面对朱棣眼巴巴的求救信号,朱标心中轻叹从本心讲他不愿也不想出面阻拦爹揍四弟。
按他爹的性子,他去世后接任太子的定是他嫡子雄英,而老四造反成功,那英雄下场如何
即使知道老四这脉做得不错,可为人父母谁愿意看到亲儿被害
但他眼眸颇冷地扫过两眼含泪的朱棣,顿了顿还是伸手拦住朱元璋“爹,先听天幕讲解。”
先前一直担忧天幕不讲解大明,但此列表一出,他倒是能确认后世定会讲解大明,届时真相如何自有分晓。
嗯,决定他用何种态度对待四弟
即便嫡长子继位者少,但历代君王仍推崇此制度。
毕竟嫡长子是客观存在,贤的含金量是主观判断,何为贤
贤者标准是什么并且贤是否能保持长久
如隋朝隋炀帝为太子时,多勤俭贤德,登基后立马换脸,把治国做成股市冲浪,活生生将隋朝败坏干净。
因此立嫡不立
贤就是为了减少王朝政权血腥纷争
众君臣总觉得天幕最后一句在讽刺他们
看看先头嫡长子继位数量,减少王朝政权纷争
嫡长子继承也有自身缺陷,它只是一种只重视继承人先天的继承资格,而不顾继承人才能的制度。
质量上并不能保证嫡长子有胜任皇帝的才能。
并且皇位牵扯到后宫、群臣及君主个人偏向。
因此古时嫡长子制度虽然看似完美,实则实行艰难
身为嫡长子的太子苦笑天幕还忘了一点,底下弟弟想要坐太子该怎么办
当然是齐心协力对付他这个嫡长子啊
不把他拉下来,他们怎么上位
呵太子惨笑上要应付父皇臣子,下要压制各方狼
子野心的弟弟。
这太子实在难做
在太子李承乾失德渐现时,李泰的势力进一步扩大,士林中多有文学者与之交流,勋贵子弟更进出王府不断。
太子的举止和李泰的野望,让唐太宗也动摇过更换太子的想法。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亲临李泰延康坊的府邸,特赦雍州及长安罪犯死罪除外,又免去延康坊百姓一岁租赋,又赏此坊老者布帛,让他们共享李泰恩泽。
如此种种之后,朝堂上的文武之臣,在太子与李泰之间,各有付托潜为朋党。
李承乾与李泰之间,剑拔弩张,毫无圈转余地
魏征懒得看自家陛下,干脆地扯过空白纸张,提笔蘸墨当场写起谏言书来。
太子曾得谏宛二十卷,那他就写四十卷谏言陛下
陛下醒醒,溺子如害子,难道没听过
为止大臣私下议论废立太子之事,唐太宗在朝堂上给大臣表态太子虽有足疾,但不影响走路。
并且以礼相托,直言嫡子死后当立嫡孙为太子。
为的就是给太子一颗定心丸。
可惜这颗定心丸,并不能阻止李承乾与李泰对持。
李泰使人在朝中宣扬废太子之论,李承乾就派纥干承基刺杀李泰。
在贞观十七年时,唐太宗为保嫡长子继承制度,拜魏征为太子太师,以此绝天下野望。
结果三个月后,唐太宗脸被打得啪啪作响
唐
李世民还未从亲子相残中缓过神,又听到天幕打出一声巨雷什么贞观十七前,举兵谋反
承乾竟然要谋逆他
一瞬间,挺直的背脊微弯,神色悲哀父子间何至于此
正恍然间,听到李祐谋反一愣,啊不是承乾啊
贞观十七年,在朝堂皇位争夺激烈时,齐王李祐突然开大,跳出来举旗子老子反啦
李祐是唐太宗第五子,母亲为阴妃,被封为燕王并拜为同州刺史后,他并没有前往藩地,史称因病滞留长安。
直到贞观十五年时,才前往齐地封地,结果两年后谋反,偏偏他的谋反闹剧牵连到太子李承乾
唐
牵连到承乾李世民刚刚微松的心,又瞬间提了起李祐性情素来乖戾缺少德行,与承乾等人并不和睦,怎么会牵连到他
房玄龄等人亦是同样想法,陛下今岁贞观二年才封皇五子为燕王,难道是因楚国公李智云
当年李唐在争夺天下时,隐太子未带幼弟李智云离开,后被隋朝刑部尚书阴世师杀害,年仅十四岁。
后来高祖太原举兵后,阴世师与骨仪还挖李氏祖坟以示惩戒。
而燕王李祐母亲阴妃,正是阴世师女儿。
难道阴家一直对陛下有怨所以挑拨天家父子关系
群臣所想,李世民并不知晓,此时他才知晓天幕残忍,神迹将未
来惨剧生生摆在眼前,是否能改其事态痕迹,他并不知。
他抬起头苦心不知汉武帝的太子据起兵时,是何心情
痛,剜心之痛矣
事实上李承乾谋反被爆非常奇怪,李佑并不是串谋李承乾谋反,他起兵是因他舅舅阴弘智的话太宗多子,你当多招壮士保卫自己。
为什么因为唐太宗多子,他就要保卫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