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半垂下眼帘淡淡道“天幕上所现的财政数额是今岁赋税”
宰相姚崇眼眸扫过天幕展出的大唐财政收入表,苦笑“陛下,今岁朝廷赋税收入,还达不到天幕展出数额。”
看看天幕展出的数字租钱二百
余万缗、栗一千九百八十余万斛,各类绢布七百四十余万匹,及布一千三十五万匹的数量
再对比大唐支出,他瞬间明白后人为何疑惑他们不扩展赋税渠道。
唉,他深深地叹了口气,抬手向唐玄宗进谏“请陛下减止兵戈,对边境各部以怀柔安抚为上。”
听到他的劝谏,李隆基面无表情地反问“朕止兵戈,吐蕃契丹等部就能臣服于唐不像汉时匈奴那般南下掠夺大唐”
朕不起军战,各方武将及民众愿意放弃军功升迁
你姚崇未免太过天真
2朝廷从内重外轻,变为外重内轻
唐太宗时期,各地折冲府主要拱卫京师,对外征战多以藩兵为主力,所以朝廷能节制大唐各方兵马。
如唐太宗在亲征高句丽时,曾对薛延陀下诏朕要打高句丽,你等作为儿子的准备准备,咱们上阵父子兵打高丽。
战争结束后各回各家,根本无须担心将军拥兵自重问题。
但随着各部游牧民族实力增强,唐玄宗时期大唐要面对西方、北方的突厥、契丹、吐蕃等部族威胁,不得不调整国家战略,把对外进攻的矛头转为防御。
同时大唐想要掌握战略防御中的主动地位,就必须布置重镇守略边关。
最初给重镇后勤由朝廷安排放置,但重镇离各粮仓路途遥远,后勤压力极大。
于是唐玄宗让军镇屯田补充粮草,于是行政权力下放到重镇最高长官节度使。
但大唐对外又战时频繁,应对频繁的军事变动,重镇长官必须有调动各方资源的权力,于是人事权下放到重镇最高长官节度使。
至此节度使有财政权、行政权、人事权三权合一,在加上他们本身拥有的军事权力,已经成为地方土皇帝。
随着大唐战略的需要,到天宝年间时,大唐已有九个节度使和一经略使,史称天宝十节度,这十节度使统兵共达四十九万,马八万匹。
而安史之乱爆发时,朝廷中央兵力不满八万,且武备懈怠久不习战
不等历代君臣有所反应,天幕就率先作了个小总结
简单讲就是唐太宗时期各地藩军以拱卫京师为重,所以朝廷能直接遏制各地军马。
唐玄宗时期为保证大唐在东亚乃至世界老大的位置,朝廷在各地设重镇震慑各部族。
但边疆战事路远事急,节度使领兵在外,不能事事向朝廷报备,因此需要朝廷下放财政权、行政权及人事权。
但下放权力后,朝廷遏制地方军事能力变弱,让边境节度使权力坐大,朝廷腹心空虚,最终局势变成内轻外重
秦
秦始皇错愕地望着节度使的各项权力,只觉得大唐皇帝甚为大胆,各重镇除了无立法权外,跟自成一国有何区别
不知节度使几年更换
若节度使任职越久,唐廷对地方重镇控制就越薄弱。
长期
以往,节度使跟分封天下无甚区别。
只是他黑沉的眼眸落到殿内的舆图上,安史之乱还关联到一治国疑问如何治理广袤的疆土
打下土地容易,但治理却难,想要固守更难。
大唐的窘境在于国土面积超过治理能力,为安边境朝廷权力变弱,让地方重于朝廷,生生拖垮李唐江山。
那么后世呢
秦始皇还记
得后世舆图范围,他们是如何统治华夏国度的呢
3租庸调崩坏导致民众逃逸服役
大唐利用均田制将人丁与土地拴在一起,土地在人丁在
天幕显出一张简洁明了的文字,李世民仰头讷讷读出声“均田制被破坏后人口逃亡,朝廷户籍管制崩坏。
带来结果府兵制瓦解,募兵制建立。”
他轻轻叹气,朝廷既然设了重镇,那蓦兵的是谁呢
藩镇节度使
而募兵则涉及兵响而节度使又有财政权,李世民心中大怒,唐玄宗明知弊端为何不改革财政
把财政渡让地方,朝廷还有节奏节度使的方法吗
他的疑问没人能回答,房玄龄脸色疲惫地按了按眉心募兵制实行后,朝廷就对底层士兵失去控制,那些士卒到底忠于谁呢
他闭上眼不愿再设想下去,但心底却明白大唐危矣
没了土地的羁绊,对士卒而言老大的老大并不是我的老大。
毕竟发响的人不一定是皇帝,所以唐后期谁给钱谁就是老板,想要当老板就必须给钱,否则我们就换个老板。
而从宏观上看大唐战争频频财政困难,把对外战略从进攻转为防御设重镇保边关,下放财权、政权给各节度使。
带来的结果大唐各地藩镇林立
宋
作为跟随世宗蹚过战乱的赵匡胤,听到想当老板必须给钱时,忍不住苦笑唐覆灭以后,天下以军马强壮者为王,素日的礼义廉耻早已抛弃在滚滚战争中。
五代十国里的后唐李从珂杀死唐闵帝李从厚后,发现自己无钱赏赐士兵,为防士卒啸营以下克上,把皇宫里的物件赏了个干净后还是不够。
又将后宫嫔妃的首饰赏给士卒,最后又逼迫百姓官员上缴钱财,逼得民众不堪忍受,想要自尽而亡时,麾下诸将投降石敬瑭,后唐被破李从珂也自焚而亡,而众将却只是换了个皇帝,依旧在乱世享得富贵。
所以大宋新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杯酒释兵权,赵匡胤眼眸幽幽,他不会给武将以下克上的机会。
4朝廷平衡失调
汉初由外戚、功臣、皇权三足鼎立,平衡朝廷及各方需求关系,即使汉武帝时期实行集权制,朝廷上仍保持着三方平衡。
但大唐因皇室内部倾轧太过,帝王对宗族外戚猜忌过甚,导致其势力式微,无法帮助皇帝平衡军事及政治。
为弥补其中朝堂权利缺失,自唐中宗起便启用宦
官,作为自己的鹰爪治理江山。
唐玄宗时对宦官更是信任有加,其中出来者更是封为国公,手掌军权政权。
如杨思勖屡屡率军击杀南方各夷族,升为骠骑大将军从一品,又被封为国公。
整个唐玄宗时期,宦官着紫衣三品以上、绯衣四至五品者就多达千人,对内为他批阅奏牒文表,对外为他监视各方军事,作为御史监军。
这些宦官因身体原因,多数人的特性是贪财好色,因此众宦官出使诸州时,沿路地方官员总是尽力奉承,唯恐不周。
因为得罪他们,就等于得罪皇权,得罪唐玄宗,因此宦官从某种意义上掌握各地官员的生死。
比如高仙芝被索贿不成的监军边令诚,以无故弃守陕郡数百里、贪墨粮饷的罪名在潼关前线斩首示众
唐
“后人到底在干什么”李世民一脚踹翻小案桌,怒道“按制宦官不得超过三品,唐玄宗竟然给官宦封国公”
他抬手按住胸口,只觉得心口钝闷难受着官衣的宦官高达千余人,定为成为朝堂一大势力,且宦官又能通于后宫。
后宫便可利用宦官干政想到大唐未来局面,李世民身形摇晃,眼前发黑,忍不住落下泪来。
气杀他也。
面对天幕讲述,群臣相顾无言难道朝廷后期也要出现大汉十常侍
事实上他们想得太过浅显,大唐后期宦官已经升级为官宦军阀,权势大到直接更换皇帝。
如唐武宗便是宦官仇士良拥立,而唐武宗能从宦官手中夺权,除了朝中大臣相帮外,也是拉拢另一宦官杨钦义,才稳住朝堂撑起大唐江山。
大唐的宦官,比大汉厉害多了。
唐玄宗启用宦官的同时,也破坏了唐初的政治制度。
从唐太宗起,大唐政治制度就是群相集议制度,它以人事更新为基础,统领大唐朝廷政治风格。
如姚崇灵活善治,宋璟刚正纠风,张说锐意革命等等,换到今天就是“三个代表”,全面奔小康等等不同的国家政治目标。
不同的宰相的政治理念,让大唐治国之策不断推陈出新,使国家政治不断涌入新鲜血液,驱陈革弊使大唐重返世界巅峰。
但年老的唐玄宗认为这项制度太过繁复拘束,人事纷叠,于是把轮流做宰相的方法,变成单人萝卜坑。
所以唐玄宗26个宰相中,李林甫任职时间能长达18年7月,远超大唐任何一位宰相
唐
李林甫
李隆基神色淡淡“诸卿可识李林甫”
能任宰相十八年,定有独特之外,只是不知是真是愚,对大唐有何功绩。
侍中源乾曜出列启奏“回陛下,臣的姻亲楚国公的侄子便叫李林甫,但”
他语气迟疑,稍稍抬头望向天幕后又恭敬道“臣并不能确认他便是天幕口中的宰相李林甫。”
楚国公姜皎
李隆基把目光落到拜殿中监姜皎身上,就听他道“陛下,臣侄子是长平王曾孙,其父为李思诲。”
长平王原来是李氏宗室,李隆基脑海微转,立马浮出长平王李叔良来历属于唐高祖祖父一脉,按辈分算是他叔叔
几心急转,他面色露出微笑“待天幕结束后,将人带来给朕看看。”
如今的李隆基正处于励精图治阶段,知道宰相长期一人担任的害处。
所以他根本不明白天幕中的自己为何要扶持一人长立宰相之位
天幕说的人根本不是他,他立志要超越太宗,怎么会如此昏聩
李林甫能做稳宰相位置十八年,除了唐玄宗不想费心更跌人事关系外,他还有个特点他比之前的贤相会收敛钱财
贤相治国水平好,也能约束帝王,如叭叭叭冠军魏征,临终谏言的房玄龄等,他们约束让帝王欲望,让其保持清醒不膨胀,但他们有个致命缺点财政开源能力不行
天幕再次显出一段影像
唐玄宗的小人像坐在御座上“朕要赚钱”
贤相小人像“陛下陛下,咱们节源吧”
把朝廷上下官员裁掉一些
少打点仗,就能节约好多好多小钱钱
各衙门及陛下你都省省吧,官员们少花些,学习太宗陛下节俭风,朝廷支出就又少一些。
刚刚进谏减少出兵的宰相姚崇,看到天幕影像脸色变得铁青,殿内群臣的目光都悄然落到他身上,可他却无可奈何,只能僵硬着脸继续听着天幕讲解。
天幕轻叹当朝廷机构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想要削减的数额是非常有限,唐玄宗无魄力深化改革土地、财税,又想增加财政收入的情况下,必然会遭到贤相拒绝,原因很简单
他们认为开源财政就意味着对民间剥削,宁愿节流不愿开源。
帝王与贤相的需求不同,让唐玄宗在后期选宰相时,偏向于重理财的官员。
像开元九年首个聚敛宰相宇文融,就是唐玄宗的钱袋子,此类宰相既有正面的开源效果
如宇文融拿隐户开刀三年时间清出户口八十万,并收取十二亿钱补缴钱,此钱数量占据国家财政收入一半,此外还有近九十万亩土地。
也有反面的压迫民生效果如开办粮食常平仓,把粮食低买高卖,赚取差价等等。
这些聚敛能力强的宰相会顺从,甚至鼓动帝王发展欲望,使帝王能依附他们,从而保障自己地位及荣华富贵。
如唐玄宗严恶宇文融乱结朋党,于是将他贬往他地,但不久后又重新启用了他,谁让他能满足唐玄宗需求呢
汉
刘彻抬手按了按眉头宇文融这类官员是把双刃剑,全看君主如何用。
若放到他手中,使用期限不超五年,就该为政事背锅下地狱,根本不会给他们发展壮大的机会。
臣子在位时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