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9 章 各行祖师□□

王景轻叹“土壤岩石俱变沙,且此沙毫无用处,这才是最让人头疼的。”

治河二字好言,可是要做到却千难万难。

为了留住沙水,我们在沟谷两侧坡地种植植被,为了节约成本在沟谷里就地取材,用黄土修筑淤地坝留水、留土、留肥,改善高原环境;

修谷坊减缓沟壑河水流速,防止沟溪被水冲蚀刷深,减少泥沙流量;

挖鱼鳞坑种树既能蓄水,又能种树减轻水土流失;

到1961年底,黄河中游7个省区共修建梯田1700多万亩,修建谷坊、淤地坝400万座造植树6000多万亩,种草1100多万亩。

我们治理黄河成功了吗

没有,相反黄河断流了

什么

李世民等人猛地抬起头,不可置信地望向天幕怎么会断流

当年伊水、洛水断流夏桀亡国,大河

断流周取商代之。

而后二川断流,岐山崩塌直接葬送西周基业。

那后人呢

他们是怎么度过如此危险时刻的

民间

天下亦是哗然来。看最新章节。完

整章节,黄河断流闻所未闻之事

主在黄河边的百姓特意跑了几步探头查看滚滚黄河“还好还好,大河还在。”

庆幸之余亦是吃惊“那后人百姓怎么吃水”

他们怨黄河乱发大水夺家人性命,也习惯性依靠它为生。

他们无法想象没了黄河该怎么存活

我们翻阅史书,历朝只有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记载,无黄河断流记录。

历朝只有治河千千万,但绝对没有让黄河干涸治水的道理。

水怎么就没有了呢

60年代有个治理黄河笑话吃光喝尽

既然黄河老发洪涝灾害,那咱们在它入海前把它全部用光,这不就没了灾害了嘛

没想到60年代笑话在1972年实现了,但这个笑话却一点都不好笑,相反让人非常绝望

李隆基诧异猜测“遇见大旱了还是后朝得罪上天,天降惩罚”

1972年黄河自然断流后,1999年二十八年里,黄河有二十二年断流。

断流次数达到七十四次,平均每年断流超过一百天,最长断流天数为226天,断流长度为整个黄河下游

翻开黄河记录,1972年前仅有两次人为断流

1938年蒋光头扒花园口致使黄河改道,黄河下游山东段彻底干涸断流;

1960年6月花园口枢纽大坝截流和同年12月二门峡枢纽关闸蓄水,黄河下游断流。

除此之外近六十年间并无断流记录。

同是黄河灾患,我们跟古人的哀嚎截然相反古人悲黄河二年两决口,我们愁黄河四年二断流。

黄河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比决口改道更难治理的灾难

诸葛亮揉了揉额角“难怪后人如此厌恶历代决口之事。”

张飞很是赞同“历代弊端全由后人承担,是我也骂”

黄河难缠历代所见,后朝要治理黄河须得举全国之力才行。

刘备苦笑,时人都看眼下利益,谁会为后朝考虑

当年曹操征吕布,攻之不下引沂河、泗河之水灌城,下邳城溃吕布被擒。

可下邳百姓呢

他们为何要遭受此难

断流的黄河就是生态灾难,黄河断流下游淤泥无水冲刷,让河床泥沙沉积更加严重,原本可以做淤田的淤泥会退化为荒漠,变成盐碱滩。

淤泥堆积后河道萎缩,迫使河床抬高,把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悬河,汛期一到黄河定然改道决堤,让黄河下游泛滥成灾。

入海口无河水冲刷,会如它山堰那般海水倒灌,咸水入侵,逼迫湿地生态系

统萎缩,让海岸线后退。

更不用说两岸民众吃水困难,五千万亩农田无水灌溉,工业停产一片荒凉。

还不提黄河断流引发的气候等问题

朱祁钰原来治理黄河靠考虑这么多

头疼幸好徐有贞还有几分能耐。

而徐有贞兴奋又忐忑自己名传后世开心,但自己今后只能陛下身后为陛下尽心尽力。

想到这他苦了脸,得让陛下皇位安稳才是,否则自己前程不逮。

自黄河断流消息传出后,全国上下都在焦渴怎么办

只有隔壁小日子欢腾,在他们看来黄河代表中华文明,黄河走向末路就意味着东亚魁首当落他们头上

秦始皇厌恶又是那条长虫

刘彻嫌弃学人精

李世民怒气还想改朕大唐国史

朱元璋呸脸大的鼻涕虫

天幕语气透出哀伤当时有学者专家茫然发问黄河没了我们文明还存在吗

我们的文明诞生于母亲河河畔,一切向好时母亲河为什么走向衰落

所以救救黄河也是拯救我们中华文明

天空中放着一幅幅干涸的河图,满地黄沙看不到一丝水迹。

武则天抬起眼这就是后朝黄河

一片灰蒙蒙,其情况未免太过惊心

黄河为什么会断流

气候变迁黄河补水主要依靠降雨,但降雨不但要补充河道水量,其水势也会渗入地里,为地下水增加水量。

但问题是黄土高原本身处于半干旱地区,季节性降水不均匀、地下水南多北少,河谷盆地多、山原区少,地下河无法对黄土高原进行反哺。

相反黄土高原还需要黄河水量浸养植被。

所以黄河要东流的同时还要补水给黄土高原,又要分流其他支流。

所以它在断流之前,入海水量就已锐减

20世纪60年代为575亿立方米;

70年代为313亿立方米;

80年代为284亿立方米;

90年代中期为187亿立方米

刘彻盯着那一排排字迹,眼皮猛跳,过了半晌才沉沉叹气“要是能把黄瓠子的河水送给后人便好了。”

后朝缺水他大汉不缺啊

要是能把黄瓠子河水送给后朝,他大汉节省多少钱财

听着陛下伟大畅想,卫青只觉得脑袋瓜疼先是想把匈奴人跟宋人调换,现在竟然要把水送给后朝。

陛下,你是何时出现这种症状的

得治

拦河大坝数座大坝、水库在黄河河道上节节矗立;

那时的修坝思想很简单你黄河不是含沙量大吗那我就多修拦河大坝把天下黄河一壶收节节蓄水,分段拦沙

光收沙不够,还得建起大

大小小的灌溉工程,保证农业丰收

黄河流域水资源本就匮乏,只有十份水的黄河,这座拦河大坝拿一份,其它大坝拿一份,灌溉工程抽几分,轮到下游瞬间傻眼水呢

▇南漳的作品秦皇汉武看我校历史作业评选最新章节由全网首发更新,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我那么大份水呢

往上一查,好家伙,各种引水工程,阳光蒸发、拦河大坝直接将黄河二分之一的水量耗尽

朱元璋咂咂嘴,点评道“两村为了水源都要跟那家伙拼命,这么长条河水量又少,上头百姓怎么不会使劲用”

要怎么解决此类抢水问题

他沉默半晌摇摇头无解。

黄河太长管得了头管不了腚。

总不能派军队守着黄河吧

岂止是二分之一的水量,1983年国家统计沿河用水量,一看,好家伙

用水量达696亿立方米

黄河最高自然水流量多少

580亿立方米。

黄河冷笑我下游断流还不够,还要倒欠你们人类111亿立方米是吧

民间

临窗的纨绔子弟突然伸出头大喊“不对,1972年断流,那黄河自流量是313亿立方米,黄河倒欠你们两条河还不够”

楼下行人斥责“说些什么胡话”

纨绔子弟冷冷地瞥过他“河里无水跟我有何关系”

断了水他也不会没水喝,反倒是天上女子讲些有的没的,聒噪得很

水蒸散发提高修建大坝蓄水拦沙,沙拦住了但水量聚集也让水汽蒸发蒸散发变大。

同时两岸植被得到恢复,但是水消耗量蒸发量亦是增加。

很矛盾是吧

在水循环中,蒸散发陆地水储量地表水循环过程关键部分

全球约有6065的地表降水以蒸散发的方式返到大气中,再补充到河道地下水里。

我们想要水土保持,偏偏蒸散发与用水气候叠在一起让下游断水。

追溯到底除了黄土高原缺水及综合性问题复杂外,其治理及用水未达到科学生态平衡;

如果控制蒸散发如何更科学地植树造林及分配黄河沿岸用水

以上仅仅是要考虑到的小部分问题

李白再次听到熟悉的话,脑海中里面浮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唉”他放下酒杯,无奈地摇摇头“我想高歌将进酒,为何我脑海全是蒸气、大气

水循环什么的一点与诗句一点都不符合啊

我们遇见前所未有的挫折,但并不表我们要放弃治水

建国之初我们雄心壮志要全局整治黄河流域,放话要利必尽兴、害必根除。

现在我们还要全局整治黄河流域吗

为百年计不使子孙如我们这般烦恼,必须狠治黄河流域

还要利必尽兴、害必根除吗

我们得承认黄河之患在我们手上不能根除,但我们要将它治到人与自然平衡

从90年代起,我们放弃在拦沙蓄水追求,不再盲目修筑超级水坝工程,将工程化整为零,把清淤和防沙作为工作重点。

发动人力物力对黄河流域的河道、干渠要进行大规模修整排淤,连同支渠、斗渠、毛渠直至农户节沟,都要进行清理疏通。

风在吼,水在叫,华夏人民在咆哮水河不能冲刷淤泥,那我们就人力排

排完再撸起袖子修小浪底水利工程

小浪底工程建在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出口,它是决定黄河治理成败的关键节点。

它与黄河流域上的龙羊峡刘家峡万家寨二门峡进行黄河河水联调,形成干流、支流水库联防态势。

按照2006年颁发的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统一对黄河进行水量调度,不止黄河中下游因抢水而盲目浪费水力,也让黄河从1999年后从未出现断流

等等,朱元璋豁然起身死死地盯着水量调度条例,你们真分配好了

百姓商贾他们遵守吗

越听后人讲述,越觉得大明那都不好,恨不得亲自去后世仔仔细细地了解清楚。

他还记得天幕表上说了,大明处于寒冷期,冷天要冻死人呐

现在

他们有蜂窝煤可取暖,那庄稼呢

庄稼怎么办

他脸色踌躇派人出海找玉米

经过多年实践努力,我们对黄河水利工程从蓄水拦沙转变为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进行治理,简单讲厨师想要做盘好菜,有烹、调、煎、炸等手法。

而我们则总结出黄河治理在于拦、调、放、排、挖综合处理水方法;

小浪底则属于前四项集一身的水利工程,不仅能调度水流还能人工调水调沙

调水调沙如同洗衣机运行,人工制造洪水推动水流冲刷河道,让水中沙质不垫沉于河底,从而减少河床淤泥冲开河道的目的。

如2004前汛前对黄河进行历时25天调水调沙,直接对黄河下游主河槽进行全线冲刷,将6071万吨泥沙冲入海中,待汛期一到黄河水流向流,一路无淤泥相阻顺利注入大海

民间宋

真好啊

苏轼听着天幕讲每年调水调沙,冲刷下游河道2亿吨-402亿吨的泥沙时,忍不住提笔记下调水调沙四字。

他大宋能做到这四字,是不是就海晏河清了

苏轼眸色透出渴望,后人用二十年时间,就把含沙量下降超过八成,这是何等伟业

现在我们敢拍着胸脯说

我们今后很难遇上清朝道光时期那类千年一遇的大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