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正愉悦时,突然听到隐约有跟和声一怔“怎么了”
狄仁杰轻声回道“应该是宫外百姓应和踏青神曲。”
“当应”武则天微笑着点头,也跟着天幕哼唱“烟花二月去踏青呃耶耶,风光无限少年心”
只是唱着唱着声音熄了下去,无他,被天幕上的鲲鹏和天马震撼到后人竟把他们放上天
甚至还有望不到头的龙风筝
唐人瞳孔张大它们怎么飞上去的
对古人而言,清明节重要看点是荡秋千。
荡秋千最早叫千秋,取健康长寿之意,后来为避忌讳改名叫秋千。
荡秋千不仅仅是简单上下动作,而是在秋千时做出各种动作,秋千晃动时系在绳子上的彩带随风飘荡,远观下如同一只花蝴蝶,极具观赏性。
除此之外还有射柳、斗鸡、蚕花会、蹴鞠等活动,这些活动除了蹴鞠还算传承下来外,其他目前并不举办。
至于蹴鞠演变的足球
天幕声音突然变得怪异女足咱们是铿锵玫瑰,对于男足我只能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群太监上青楼
蹴鞠高手刘邦
蹴鞠先锋汉武帝
蹴鞠爱好者汉元帝
生病也要蹴鞠的汉成帝
行军也要蹴鞠的霍去病
宋
最初苏轼还未明其意,心绪几转后猛地笑出声“后人也太促狭了。”
那男足真有那么不堪,连男人雄风都不能起
蹴鞠在大宋备受国人追捧,不仅宫中有蹴鞠队,连各地亦有社团对赛,就连青楼女子亦要学蹴鞠技术,以备宴上行蹴鞠表演。
后人蹴鞠怎么没了根呢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咱们最古老的节日之一,现在咱们过节最大的目的就是吃粽子吃粽子,吃好吃的粽子
五月是仲夏之初,初而以端代指,所以古人把五月初一叫做端一,初二叫端二,数到五为端五。
端五中的五通午,相当于五月有两个五,于是端午也叫重五。而午又是阳辰之时,所以端五又叫端阳。
端午节公认的说法是纪念屈原,但端午节存在远超屈原年岁
没吃过粽子的秦始皇aaaa刘彻什么是粽子好吃吗
最初古人把端午当做夏至,夏至是一年白昼为最长的日子,是阴气上升、阴阳两气争斗的开端。
这天人们要避祸,以祭祀来祛疫避灾,在门板上印五色止恶气,谨慎避忌以求平安。
现在我们流传下来的习俗是
系五彩绳、打鸭蛋络子、喝雄黄酒,赛龙舟。
习俗在流传中有许多改变,但我们新创了一道新习俗
争论粽子到底吃甜的还是咸的
明
“唔,又是豆腐脑之争”朱元璋放下手中香甜的豆花,转头对马皇后道“朕记得端午也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
马皇后端起碗少少地给他盛了几许豆花,不让他再多食“是啊,还要薰艾叶、佩戴香囊挂菖蒲。”
不过后人倒是可爱,连粽子甜咸也要争出胜负,嗯支持甜荡。
粽子就要就糖吃味才美。
六月有晒书、晒被节,到七月初便是中国情人节七夕节
七夕源于牛郎织女星辰传说,汉代时已有完善的牛郎织女传说。
当织女星出现在正东时就意味着季节进入秋季,有了星纪岁首的含义,所以织女星又是代表入秋的星辰
听着后人种种言论,觉得自己啥都没闻之见之的秦始皇心情复杂
汉代之前七夕时间并不定,大约在七月朔日。
古人认为九为阳七为阴,男子以九来计数,女子用七来定数,最终七夕节被定为七月七日。
七月七是古时女子喘息日,上至嫔妃下至农妇,在这天都能放下繁重的家务,在夜间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嬉戏,谓之乞巧。
因此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七巧节
唐
长孙皇后侧目笑言问二郎“陛下,明岁还举行七夕宴会吗”
每到七夕都会举办夜宴,让宫女们各自过乞巧的李世民坦然反问“为何不举办”
与民同乐自古有之,不过李世民疑惑,“后人对过节似乎并不上心”
他没感受到后人过诸节的欢喜劲,希望放假
的愿望倒非常明了。
回想起后人展出的影像,长孙皇后为后人辩解几句“后人生活颇为忙碌,不缺粮食,自然不会祈愿上天庇佑农事。
节日只剩下游玩追忆之意,自然不会如他们这般慎重以待。”
李世民点点头认为自己皇后说得有理,兴致勃勃道“再过几日就是腊月,今岁有神迹显灵贺盛唐到来
朕要举行大型祭祀仪式,与民同乐”
长孙皇后掩嘴轻笑“祭祀乃国家大事,二郎当与诸臣商议。”
说着又添加了一句“但家宴臣妾做主办得热烈些。”
李世民望着妻子柔声道“听观音婢的”
乞巧习俗在汉代就有记载,汉时宫女聚集在开襟楼上,穿七孔针来乞巧,游戏内容特别多。
把针线放在宫中桌角上,宫女摸黑寻找,这就叫斗巧。
对月亮用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表示她眼手越巧,这叫对月穿针。
宫女穿七孔针的记载,在这一日用五色线结在爱上手上,做相连爱之意,寓意爱情永远。
魏晋战乱多,乞巧习
俗还添加了乞求富贵、乞求长寿、乞求生子感情依托。
传到唐朝七夕节活动非常盛行,唐玄宗还在宫中建了一座乞巧楼用于嫔妃宫女乞巧。
而民间对七夕节日更是期盼,用崔颢的话讲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来来来,大家一起来穿针引线
现代的我们近视眼不配
宋刘娥好奇近视眼是何意是短视
她收回目光,想起自己在宫外时,每逢乞巧,她穿针引线可是魁首厉害呢
唐人除了陈瓜花酒拜月祭月外,也会捉蜘蛛放入小盒,看谁的蜘蛛网最密,谁就越巧。
宋代以后牛郎织女成了官祭神灵,朝廷把七夕节办得更加热闹,除了传统的灵巧、水浮针、看巧芽等游戏,还有配有天河配、长生殿的戏令习俗。
哐哐哐,呛呛呛
大戏开场,起幕
到后来不用七夕节热闹,节前三日街上车马堵得无法通行,堵堵堵,堵到半夜才散,可见人流量之多,七夕节多受欢迎
后面的车辆前面的老哥,你动一动
老哥我脚都抬不起怎么动
看着天幕上热热闹闹的场景,天下百姓找到熟悉的场景“看看看,那是喷火。”
aaadquo娘,糖葫芦,天上有糖葫芦。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后人也开庙会呢看上去咱们要感觉整洁多了。”
“哇塞,人好多啊”
朱元璋aaaa朱棣迟疑后人展现的是他们大明风貌
七夕是缠绵的爱情日,自古文人多爱写七夕,描绘七月七夕节的诗句太多了。
如宋朝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唐朝杜牧的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明朝韩上桂诗句七月七夕云无阻,遥望银河深不深
天幕轻叹可惜古时女子诗作不外传,以至于流传下来的七夕女诗甚少,我们无缘可见
宋
李清照翻出去岁七夕写的诗句星桥鹊驾,经年才见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将其放置桌上不服道“谁说女子不写诗”
她就要把诗留得好好的,把它传下去,让后人知道女子亦有诗英雄
七夕节过了是孟秋,是农人收获新粮的季节,每到丰收天子会奉新粮让祖先尝新。
七月十五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之夜,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所以古人把秋尝祭祀放在七月十五。
后来逐渐演变成祭祀祖先亡魂的节日。
而七月又是周代祭祀为国战死士兵的月份,加上历朝都有令道人、僧侣做法事超度孤魂野鬼的命令。
也是朝廷向天下人表示虽然你在世孤苦,但朝廷愿送你最后一程,让你安心投胎,来世平安喜乐。
于是祭祀先祖和超度孤魂野鬼结合在一起,成了鬼节
秦始皇aaaa刘彻aaaa李世民aaaa朱元璋等帝王齐齐点点没错,朕下令超度孤魂野鬼就是为了让鬼也沐浴皇恩。
至于没有道士佛教的秦始皇aaaa刘彻朕有方士超度
方士陛下臣等还有研究炸、药,怎么现在又有承接超度任务了
因此七月十五在道教中称中元节,在佛教称盂兰盆节。
虽然现在还有祭祀烧香的习俗,但对青年影响力比不上西方万圣节,除此之外在恐怖里中元节存在感更深。
难道咱们湘西赶尸不惊悚,百鬼不出名,狐仙柳仙不惑人
秦始皇
刘彻
李世民
朱元璋
不知道该说啥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季三月,分孟、仲、季。
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
份,按天干地支叫作仲秋,仲秋与中秋通用,所以八月叫中秋。
中秋节在唐朝才成为法定假日的节日,与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要迎寒和祭月,在东方设上香案,案上摆满祭奉贡品,朝月亮行跪拜礼。
按照传统男子拜日不拜月,所以拜月主祭者为女性,男子担任赞礼、执事协助祭月。
祭拜完后全家一起吃饭赏月,听嫦娥奔月的传说。
唐朝以前并无吃月饼之说,到宋朝时已有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
所以中秋团圆寓意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