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就明白她的来意了,他想了想,“我可助你一臂之力,写信给闽南那边的好友帮你疏通。”
这就太好了。
袁耀听得心痒痒,跟越王道“王爷,不若就先让属下先回闽南,探查情况。”
他也不是第一次这么提了,越王之前都是压着,认为袁耀此人还需要磨砺才行。
他现在也是这般想,“你的念头太大了,不如刕少夫人走得稳当。”
折绾舒心的笑,“是,我走得小,所以走得稳,但袁大人一旦走便要迈大步些,必然要慢慢来。”
越王妃唏嘘
,“你每次做成一步,我都觉得像是在听书。”
折绾自己也觉得运气实在是好,顺顺利利的。这是上天给的运气,把她上辈子的霉运都去除了,这辈子没有一点坎坷。
她回到家里,刕鹤春已经在等她了。他道“去见越王了”
折绾嗯了一句,径直去屏风后面换衣裳。刕鹤春跟了过去,就靠在一边,折绾心情好,并没有搭理他,只任由他在那边啧啧称奇,“你找越王说闽南茶庄的事情”
折绾点头,“是啊。”
刕鹤春实在是好奇,“你怎么不找我我听闻你还找了王夫人。”
折绾白了他一眼,语调都没有变,“哦那你之前怎么不主动跟我说怎么不主动帮我呢非得让我求你”
刕鹤春被说得讪讪起来。他就是看折绾憋着一口气去找了潘大人也不找自己,便也憋着气准备看看她能走到哪里。
没想到真让她办成了。
折绾舒坦极了。她让蝉月进来,“咱们晚间吃锅子,你去让李师傅做些好菜。”
蝉月哎了一声,出门便带着墨月。文月羡慕的看了看,“蝉月是打
定主意让墨月当咱们的头了。”
其他两个月都没有说话,差不多默认了。
文月也不需要她们回话,她只是带着羡慕的语气继续道“蝉月以后会跟素膳姐姐一样吗成为一个大掌柜”
这下子其他两个都点了头,“肯定啊,少夫人都让蝉月姐姐去帮忙了。”
文月深吸一口气,“那我也要好好努力才是,说不得少夫人以后也会让我出去做掌柜呢。”
能做掌柜,谁愿意做丫鬟呢
她实在是羡慕素膳姐姐。少夫人是个好人,肯定也会答应她的。
等蝉月和墨月捧着锅子来,她跟着进门布菜,听少夫人跟大少爷说,“我屋子里面还要进些人才行。”
文月的心抖了抖,手稳稳的将一盘肉放下出去了。
刕鹤春“怎么要添人”
折绾“我要把蝉月放出去。她机灵,能帮我看着铺子里的事情。”
刕鹤春无所谓,“你自己看着办就好。”
而后笑起来,“你倒是物尽其用。”
不花银子就找到做事的。
折绾“别让我说出难听的话来。”
刕鹤春塞了一嘴巴的肉。
折绾这才气顺些,又道“过几日我还要进宫看望太后,会给太后带些花草进去太后有什么忌讳么”
刕鹤春从太后那里拿了这么多胭脂水粉,她肯定要进宫谢恩的。
刕鹤春摇了摇头,“太后很是随和,没什么讲究。”
又道“这次我与你一块进宫吧太后总是念叨咱们两个。”
折绾没有拒绝。皇宫里面不像外头,一有差池就要出错。她不敢盲目夸大,自然是稳妥些好。
刕鹤春松了一口气,“我还怕你要逞强呢。”
她倔起来一头牛都拉不回。
折绾将杯子放在桌子上,瞪他,“你就不能在家里也修闭口禅么”
刕鹤春顺手捧起她的茶杯悠闲喝上一口,“我还要修一修才能修到如此境界。”
两人第二天进了宫,太后见他们两个相携而来,很是高兴,老人家就喜欢看见小辈们和和满满。
折绾给她送了长寿花,太后也很喜欢,道“长寿不长寿的,我倒是不在意,只是你的长寿花好看,可要时常送进来。”
折绾称好。
刕鹤春嘴巴在太后这里也甜一些,道“您要是喜欢,往后但凡出了上品的花,臣便先往你这里送。”
太后“你这是拿阿绾的东西做自己的人情呢要送也是阿绾自己送。”
又道“今日丹崖没有来,否则你们一块陪着我说话,也能热闹一些。”
期间太子带着太子妃来过,折绾赶紧行礼。太子带着刕鹤春去大殿后头说话,折绾便陪着太后和太子妃。
太子妃温婉大方,跟太后也算是亲昵,折绾坐在一边笑,静静的听两人话家常。
期间太子妃还笑着道“我听闻刕大人还从太后这里讨胭脂给你”
折绾立马站起来,“是。”
太后解释,“鹤春说弄洒了阿绾的胭脂水粉,要赔她一些,我这里正好有,便都让他带回去了。”
太子妃轻笑,“刕大人是个爱护妻子的。”
随后又跟太后说起话来。
等太子妃要走的时候,折绾也未曾跟她多说上几句话。刕鹤春的脸色本是如常的,但等出了宫,进了马车,他就变脸了。
折绾心也慢慢的沉下去,她想了想,主动道“在太后宫里,太子妃未曾说过什么有深意的话,只问了你从太后拿回那些胭脂水粉的事。”
她如今也能听懂人家话后面的意思了,不至于太子妃说了什么她听不出来。
刕鹤春自然知晓。
他宽慰道“你不用担心,这事情跟你无关。”
折绾就不担心了。刕鹤春“怎么,跟你无关就不管我了”
折绾“我问了你会说”
刕鹤春一愣那倒是不会。
他叹息,“我如今是难了。”
折绾自然而然想到了他被关起来的事情。
算算时间,他也得到后年才被关起来。但他上辈子这个时候还在江南呢,根本不在京都。
难道这辈子因为在京都提前了
她默不作声,不敢多说多做,但过了几天也没见刕鹤春出什么事情。只是他越来越忙,有时候都不回来歇息,整日里在督察院里。
这时候即便他捂着不说,折绾大概也知晓他在做什么了。
这次江南赈灾,浩浩荡荡一年,朝廷出钱出力,地方官员却贪墨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