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2024.5.26)

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个人是绝不会出现在大多数场合的。不用,不必,甚至不能。因为在他的活动范围内根本没有对这种场合认知的触发。

流量是表象,更重要的是存量。

目前还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解决博弈最后一轮的问题,只能延缓最后一轮来临。不过也许这也是一种保护,如果有不死单位存在,绝不是好事情。随着迭代次数上升,之前的解一定是出于低效的状态而需要被代替的。

静态参数评比的复杂度已经太高了。不如直接尝一下来得快。可是果农那么多,怎么常得过来呢?然而一个人能通过怎样的学习才能实现不吃苹果就知道苹果什么味道呢?只能偏差调整了。至少还是有亡羊补牢的机智的。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是做不到让所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受伤害。

保留一些复杂是必要的。否则即便是创新了,也很快会变旧的。何况还有那么多伪创新。会不会,被快速看穿的就不算是创新。

大佬什么也没做,但是他们有做很多事的潜能。这一点,是我们与大佬之间最本质也是最隐含的区别。

没有什么旱涝保收,所以,我们必须一直盯着天时。但是,目前我还是没有视觉的。

水印啊,什么随机水印啊,增加了直接抄袭成本,但是机制还是可以复制的。

宣传是重要,然而,如果不匹配或者为了宣传而降低实物维护成本,那无异于竭泽而渔。

游戏世界是元宇宙的影子。元宇宙的寿命会更长,功能会更多,参与的人数也会更多

以后想养点豆芽,什么时候熟了什么时候吃。给生活加点不确定性的乐趣。

炎王其实怕火。利用人的惯性思维,全力应对水属性就好了。真聪明。

除非一件事没有规律,否则在大量尝试下,规律一定会暴露出来。但有时候,突变,抖动,奇点也都是规律之一,能发现异常,却未必能找到合适的语言将其描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现在的认知中有三种自动化的开端。第一是以示教为起点,然后基于这个过程进行扩展。第二是机器自己学习,总结规律得出结论。第三是直接吸收大量经验,用聚类总结规律。少量数据,无数据,大量数据。三种情况。

人类其实就是通过自己在学习,基因上的变异,神经体液免疫上的适应。机器也是要借鉴生物的进化过程的。

之前说我没有视觉,我同时也没有听觉。有时候,听觉可以帮助我们划分更多情况。

生命中的意识,感知,行为等的习惯的建立,与流水线的建立类似,但是更加模糊,变化得也更快。

要做什么呢?现在我要想想,我的未来需要用什么填充。

书非书,路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