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天地有正气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雉奴,你现在已经学会喝酒了吗?”

听到当代儒家第一人孔颖达,居然如此称赞李治,长孙无垢也有些好奇,就顺手把李治的答卷拿了过来。

然后,然后就冒出了一句“老母亲”式的担心之问。

“雉奴啊,喝酒是早了点儿,不过你这字里行间,怎么透露着一股脂粉之气,难道你小子也跑到‘平康坊’去了吗?”

好嘛,李治有些头疼,这都是什么爹娘啊?

咱们这是在国子监,大家讨论学问的地方,您怎么就能想到“平康坊”去呢?

早知道如此,我选那首铿锵有力的“夏日绝句”来抄多好。

李治在心里嘀咕着,嘴上却不敢造次。

“孔师,小子确不是修文的料,这笔字总也是练不好,要不您替小子写一副,让小子回去后好好地临摹一番?”

孔颖达是当世大儒,现在又是李治的文学博士,孔老头先发问的,李治自然要先回答他才是。

“嗯,孺子可教也!殿下这首‘如梦令’,论文辞当不在那首‘青玉案’之下。老头子今日也卖卖力气,就誊写一遍你这首‘如梦令’吧——”

李治只是随口一说,没想到孔颖达竟然真就答应了。

这下子,连坐在一旁的李世民都不淡定了。

李世民好书法,那是人尽皆知的事情,而眼前这孔颖达的字,可不仅仅是书法那么简单。

这可是“半步文道通神”的存在啊,也就是“半步大儒”的境界,毫不夸张地讲,他的字都能贴到家中镇宅去。

李世民懂行,李治却不知道深浅。

因为丹田中那柄诡异小枪的存在,让他这“天漏之体”得到了改造,才能够正常修炼武功,并且在短时间内突破到了先天境界。

可是,对于文道的探索,他却迟迟找不到一点头绪。

此时,早有侍者为孔颖达准备好了笔墨,老头子挽了挽袖子,四平八稳地站在桌案前。

一支狼毫在他的手中,自上向下、缓缓而动,一首“如梦令”跃然纸上。

孔颖达写的也是楷书,单论书法而言,要比众所周知的“初唐三大家”逊色了一筹。

只见其用笔圆润、体势端正,十分接近虞世南的风格。

同时,点画清腴圆浑,用笔沉着遒劲,结字平而不板,正而不拘,显得神采奕奕,气息清宛。

可见,孔颖达虽学虞,却能自出己意也。

李治却发现,孔颖达每每落笔之时,似乎有点点白光在笔尖闪烁,而收笔之后,像是有一股清气在整个纸面上蔓延,仿佛那些文字就是一颗颗跳动的黑色珍珠一般。

这......我这是又出现幻觉了吗?

“好,好一笔行楷,冲远公此字,当得一字千金也——”

李世民带头叫好,那贪婪的目光,是个人都能看出来他想据为己有。

没想到孔颖达见了,竟再次提起笔,在一旁又写了一列小字。

“赠晋王治临摹之用——” 从海贼开始横推万界

“哈哈,冲远公多虑了。雉奴、雉奴,你还愣着做什么,还不快过来感谢孔师的厚赐——”

李治当年可以凭借一首“青玉案”轰动整个长安城,如今又出手一篇不次于“青玉案”的“如梦令”,却因为有了孔颖达的亲笔誊写,使得“如梦令”本身的关注度降低了不少。

“雉奴谢过孔师,回去之后雉奴一定勤加练习,不辜负孔师的期望——”

沉浸在思索中的李治,被李世民的喝声惊醒,急忙过来冲着孔颖达深施一礼。

今日,李治才真正相信,原来文道修炼到一定境界,也能有如此神妙之处啊!

李治恭恭敬敬地从孔颖达手中接过已经晾干的文稿,只是还沉浸在方才的回味中,却没注意到一旁那些羡慕、嫉妒的眼神。

“九弟,你可要收好了,虽然不知道你从哪里得了首‘如梦令’,这可是孔师亲手所书,却算是无价之宝了。”

魏王李泰抖动了一下他那胖大的身躯,任谁都能看出他满眼的嫉妒。

“哈哈,青雀啊,虽然你是咱们兄弟中文道修行最好的,却也难以写出‘如梦令’这样清新脱俗的诗余吧?”

“孔师爱其文辞,亲手书就不过是勉励一下雉奴罢了,难道你这个当哥哥的也会嫉妒小九不成?”

李治还没有回嘴,坐在最前排的太子殿下李承乾,倒是站出来为李治辩解道。

这二位之间的明争暗斗,李治要比任何人都清楚,尚有那位被李世民亲口夸赞“英果类我”的蜀王殿下,也在暗暗积蓄力量,不过年后已经被打发到封地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