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严让萧西风和他一起,越过长江,来到建康城。
鬼修的渡江,其实就是一道意念、一阵微风。
鬼修间的修为差距不大时,互相可以看见对方。
建康城防务力量分为两部分:宿卫军、牙门军。
宿卫军也称禁卫军,原来是六大营(12营):左、右、领军、护军、骁骑、游击。
每营5千军士,长官称校尉;二营组成一个大营,长官称将军。
其实经常出现有些校尉级别很高,超过某些将军。这是因为这个校尉级别在杂号将军之上,但只领一营军士。
自建营以来,左、右两大营就是皇帝亲卫,负责皇宫安全。
依照军法,他们只接受皇帝本人调遣、指挥。
领军、护军、骁骑、游击四大营,职责是保护首都内城。
多数情况下,他们由太尉掌握。
宋国现任太尉是皇帝刘义隆亲弟弟、江夏王刘义恭。
牙门军则负责都城外围安全。
他们的编制不太固定。有时多些、有时少些。但基本在四大营以上。
牙门军名义上受大司马、大将军节制,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
边疆遇到紧急军情时,牙门军顶上去的机会最多。
所以,他们中的某营,经常被大将军划拨给某将军统帅,出外作战。
刘义隆坐稳皇位后,册封长子刘劭为太子。
皇帝吸取自己大哥刘义符教训,册封太子时,下一道特旨:准许刘劭单独组建两营东宫甲士卫队,一万人。
当年,父皇刘裕驾崩,长子刘义符继位。
名义上,左、右两营禁卫军由皇帝刘义符亲自指挥。
可实际上,真正掌握他们的是顾命辅政大臣、中领军将军谢晦。
正因如此,当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四位辅政大臣共谋,决定废黜皇帝刘义符时,左、右两营宿卫军无人出面阻拦凶手、保护皇帝。
刘义符人高马大,只得亲自拔刀自卫,因而受了伤。
想到大哥当时心中的悲凉,所受的屈辱,刘义隆一直耿耿于怀。
刘义隆自己思考过:如果徐羡之等人不杀刘义符、只是废黜他,自己登皇位后也未必会放过大哥。
也就是说,自己对大哥的遭遇不能释怀,不是因为兄弟感情,而是因为君臣道义。
大哥作为皇帝,不应该被臣子侮辱。
所以,刘义隆即位后,心中立即下定决心:大哥所受屈辱,自己作为他的亲弟弟、先帝刘裕之子,必须替他报仇。
这就是在刘义隆心目中,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等人必死的原因。
除非刘义隆奈何他们不得。
刘劭的一万东宫甲士卫队中,两千是精骑兵。
刘义隆明旨:东宫特别甲士,只听太子号令。
正是这道特旨,后来要了下旨人、皇帝刘义隆的命。这是后话。
增加了一个大营东宫卫队,皇城禁卫军编制成了七大营。
健康城现有牙门军共四大营。分别驻扎都城东、南、西、北四面城外。
与瓜步山隔江相望的是牙门军北营。
说来也巧,萧西风当年带着四个老乡,曾经就在北营当过牙门兵。
五人正是以北营兵身份,被沈田子将军征调,随他参与太尉刘裕组织的北伐,一直打到长安城。
东晋国太尉刘裕亲自统帅的那次北伐战争,覆灭了后秦。
此时故地重游,萧西风心中不免生出许多感慨。
沈田子将军死了,沈林子大人也死了。
自己也死了、成了鬼修。
四个老乡的情况不知如何。
他的满腹感慨,不能表露出来。
因为他怕莫严师兄发现他有前世记忆。
那可不是什么好事。
……
东晋末年,道教(吴地称五斗米教)在江南领导过几次大规模造反。
后来刘裕主政,卢循还率领教众分别在京口和广州起义搞事。
所以,刘宋立国后,对道教采取的政策,开始时也是清剿。
后来五斗米教起义沉寂了,朝廷对道教的态度变为压制。
佛教与道教有跷跷板效应。
南朝的道教被压制,佛教便得到高速扩张。
后人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四百八十寺,只是京城建康周边的寺庙数字。
从刘裕时代到刘义隆后期,宋国人口数量由八百万增加到一千七百万。
而宋国寺庙总数,增加到1800座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