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军队与北方政权展开拉锯战,达成平衡状态时,这里成为东晋领土。
东晋在这里设立了两套官僚体系:一套是实际控制当地土地、人口的州~郡~县衙门机构;一套是冠以“南”字的虚职官职体系,比如“南豫州刺史”、“南青州刺史”、“南兖州刺史”…等。
这些冠“南”字的官员,实际只管一座小城,甚至只管一条街。
这不只是为了认可他们的官员身份、官阶,同时也表明:朝廷也鼓励他们抢回自己官职中的地盘。
朝廷有时还根据实际需要,给他们拨钱、调人,让他们招募军队、开展北伐。
这就导致东晋、刘宋时期,经常会出现,一个刺史部辖区内,往往还有北方名称的其它刺史部机构。
靠近长江两岸的郡城也是如此。
其实就是告诉那些自觉有本事之人:你看中哪个胡人占领区,朝廷可以封你为那里的长官,甚至可以给你启动资金,你自己组织力量去抢地盘。抢到了,你就是可以坐任实缺。
小主,
因此,东晋、刘宋的北伐,无论是从朝廷角度,还是个人英雄的角度,都是两重含义:国家领土、个人利益。
至于民族气节,主要还是后来儒家政客们编造的励志故事。
汉人在北方的家园被占了,他们希望打回去、夺回家园,天经地义。
胡人家园被汉人占领了,他们的想法和做法也一样。
这个历史过程中,也有一些局外人冒出来,他们没有家园被夺之恨,却也参与北伐、逐胡。
这些所谓的“乱世英雄”都知道:用民族大义作旗帜,功效最快,效果最好。
驱逐鞑子、恢复汉家,更能激起士兵们奋勇杀敌的劲头,何乐而不为?
至于那些英雄们真正的动力,应该还是个人名利。
君不见,许多人举起大义之旗,招募到军队,成了气候之后,开始待价而沽。
这方朝廷给的官大、利益多,那就跟着这方干。
那方开出的条件更丰厚,许诺的地位更高,那就倒向那边。
历史上许多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真实经历就是如此。
只不过,书写历史的,是最后的胜利者。
他们掌握了话语权后,都会把自己记述成民族第一、国家至上、天下为公、为人民服务…
其实胜利者和被淘汰者,本质都是一样的。
胜利者中,既有真正好人,也有坏人。
被历史淘汰的英雄里,有坏人,也有真正好人。
刘邦和项羽,谁好谁坏?
曹操与诸葛亮,谁比谁又差点?
刘义隆和拓跋焘,哪个统一了南北朝,对天下人更好?
——历史走向,应该真的是非常偶然形成的。
扯远了一点。
萧西风巡视自己地盘,发现这里超过十万人的城池,有八、九个。
它们是:盐州郡城(盐城)、淮州郡城(淮安)、南兖州城(扬州)、海宁郡城(泰州)、海安县城(南通)、汝阴县城(合肥)、霍邱戍(六安)、淮南郡城(滁州)、晋西郡城(安庆)…
这些城池里,佛教寺庙倒是非常多,僧尼众多;道观则较少,规模也不大。。
萧西风仔细统计了一下,最大的南兖州城(扬州),有两座道观,道士加起来31人 。
有的城池里,一座道观也没有。比如晋西郡城(安庆)、海安县城(南通)。
最后,萧西风得到大概数字:自己辖区内,有大小道观9座,道士人数78人。
萧西风在前世,可以说亲身经历了孙恩、卢循起义,直观感受过东晋朝廷对道教(五斗米教)的血腥镇压。
自己的一个表哥(妻兄)、一位姐夫就是参加起义后死在官府手上。
有恩于自己的游医孙郎中,也是死在起义时。
南朝朝廷对道教的镇压、压制,他算是非常直观了解的。
所以,对辖区内道观不多、道士人数少,他一点不觉奇怪。
相反,他对公开存在的9座道观、78名道士,感觉有些意外。
应该说,八组邱井冈师兄几位,在南朝,为恢复道教做了不少工作,成果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