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很多则是家族在塞内属于豪族、地主,所以迁到塞外来了。
西迁的诸子百家之人也多先在哈密市定居,然后再图其他。
要说哈密王治下藩国的经济发展其实不差,但多是贸易经济,东来的西往的经商的秦人,多于哈密市驻足、落脚、置办贸易节点。
但哈密市的实体产业经济跟不上,自我经济运作能力孱弱。
因为在哈密市内的基本都是秦人,没有非秦人。
如果说秦人在塞内要在工厂里劳动生产,到了哈密市还要进工厂劳动生产,那秦人来哈密市干什么?就在原户籍地进厂不就行了吗?
而从西往东来的非秦人也多不会在哈密市定居,毕竟人家是要去大秦帝国塞内当皇家的奴隶,不是从这个外族藩国跑到那个皇兄弟藩国继续当奴隶的。
奴隶和奴隶是不一样的,当皇家的奴隶才是好归宿。
而且嬴宏因为印度土人的人口红利,在塞内已经开始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了。
当然了,有关八小时工作制的正式公文还没有,不过实际操作是有的,如塞内几十座大、中城市及周边镇村和许多国企工厂、矿厂、工地,百姓所在的岗位都已经在落实八小时工作制了。
应该说是在嬴宏治下的百姓每天只要工作八个小时就够了,剩下的时间可以去学校学习,去商业区、集市里交流、消费,去澡堂里泡澡,去街摊地头听听评书、相声,去文艺学院听听戏曲、民调、小唱什么的,没事了再想着给嬴宏写两封信等等。
嬴宏一直有在设法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像说评书说相声的,就基本都是诸子百家中的小说家之人。
因为诸子百家中和文字工作打交道最多的基本就是小说家了,小说家原本的生活状态就是收集各地的、民间的故事、民谣、戏文等等汇编成册以做传承。
嬴宏却觉得这还不够,所以小说家被直接吸纳进了体制内,其主要工作也变成了以在图书馆做管理员之便学习、整理、在编故事,然后带去民间传播,比如以说评书的形式教书育人,以说相声的方式推广普通话等等。
而文艺学院向百姓开放的戏曲、民调、小唱等等也是原本就有的,虽然在原本的历史上戏曲是在宋元时期才趋向成熟的,但不管是在哪个历史上,周朝时就已经有戏腔唱调了,只是没有行头而已。
嬴宏就在旧七国唱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各种唱腔的戏曲,并经过文艺学院推向民间,以教化民众。
而对于劳动生产,因为塞内的人口足够,所以百姓已经没必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劳动生产了。
百姓下班后的岗位会有奴隶填补,而奴隶空出来的岗位会有被能够二十二小时工作的印度土人补充。
其中阶级最低的也是百姓,而更多的则是像李瞻之子李侟这样的资产阶级子弟,其在哈密市定居一是为了方便家族经商,二是为了分摊家族在塞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