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双河人”

代号985 卓牧闲 1572 字 2个月前

厂搬迁时上级想把子弟学校和职工医院移交给地方,一下子移交那么多人,对地方政府而言无疑是个负担。谈到最后,厂里要给地方政府几十万,要给留下的人发三年工资,美名其曰“过渡期”。

然而,计划不如变化,厂搬到呈都之后效益并没见好,干部职工的工资都发不出,甚至要动员干部职工集资共渡难关,自然顾不上留下的这些人。

厂里因为没钱给留下的人发工资违约,地方政府也就无需履行之前的承诺,但也没完全不管,把当时留下的教师都变成了民办教师。

农村的民办教师家里有地,教书育人相当于“副业”,工资再低至少能活下去。985厂的这些教师家里没地,靠那点工资根本无法生存。厂里又没钱,找厂领导没用,大家伙儿只能自谋生路。

记忆中的自己因为活不下去,只能辞掉民办教师的工作去沿海地区的民办学校教书。可曾经引以为傲的中师学历和自学考试文凭随着高校扩招不断“贬值”,加之不善于奉承领导,虽然书教得很好,但最终还是被人家辞退了。只能去给酒厂做销售,去保险公司卖保险,后来又去一家学科培训机构做学科培训……

像大姐和二姐夫等有技术的职工稍微好点,但也好不到哪儿去。

毕竟大家伙在近乎封闭的深山老林里工作生活了那么多年,早习惯了厂里什么都管的“组织生活”。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让大家走出深山去跟人家竞争,肯定竞争不过。

韩爱民不想再过那样的日子,不想让老爸老妈把微薄的退休工资拿去给自己买房,更不想让老爸老妈退休之后还要出去给人家打工。

如果这一切不是梦,凭借先知先觉,想让老爸老妈过上好日子并不难,当务之急是无论接下来做什么都不能没有本钱!

韩爱民打开抽屉,翻找出存折,看着上面的数字暗想不够啊,看来只能干老本行,要以最快速度赚改变自己和家人生活的第一桶金。

“爱民,你吃不吃了?”

“不吃了,我饱了。”

“这么大人,怎么还吃剩饭。你不吃,我吃!”老韩端着儿子的剩饭,推门走进儿子的房间,边吃边问道:“爱民,厂部门口挂了条横幅,你有没有看见?”

“什么横幅?我没注意。”韩爱民关上抽屉。

“赚钱吃饭,存钱搬厂!”老韩一屁股坐到椅子上,感慨地说:“好好的厂,为什么要搬?就算一定要搬迁,为什么搬呈都去,搬迁到山城不好吗?”

985厂的干部职工来自五湖四海,但归纳起来主要由四部分人构成:一是当年从援建单位过来的,援建单位是东北的一家军工企业,所以他们大多是东北人;

二是像老爸老妈这样来自东海等大城市的知识青年;三是在985厂建设时从本地招的工;再就是像韩爱民这样的第二代三线人。

在近乎与世隔绝的深山沟里工作生活了那么多年,大多从外地过来的干部职工以及韩爱民这样的第二代三线人都不会说本地话,也不怎么喜欢吃辣。搞得大家伙既不是东北人,也不是东海人,一样不是山城人。别人要是问起你是哪儿的人,总是习惯性说自己是双河人或985厂的人。

尽管不认为自己是山城人,但在山城的深山沟里生活了这么多年,平时去得最多的城市也是山城,大家都有山城情结。现在上级要求把厂搬到呈都,大家伙不理解很正常。

韩爱民很清楚无论往哪儿搬,厂里的效益都好不到哪儿去,大多干部职工终究要面临下岗,所以对985厂到底搬不搬迁、究竟往哪儿搬并不关心,而是关切地问:“爸,你的关节炎这段时间有没有发,胳膊腿疼不疼?”